[兔子]“这位校长火了!”江苏,中学校长为了孩子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决定聘请学生家长全职帮厨,如今,食堂近一半员工都是在校学生的妈妈 ,另一半则是毕业学生的家长,网友:建议全国推行起来,又能让家长放心,又能解决就业问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说到学校食堂,估计不少人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的都是:“咸得齁嗓子、油得反光、菜硬得能砸核桃”。别说学生了,连家长看了都心疼:“我孩子上学怎么就成了练胃的?” 不过,最近江苏有所中学就整了个“狠活”:把学生家长直接请进了食堂后厨,担任全职员工!你没听错,不是志愿者、不是临时帮忙,而是正儿八经、拿工资的全职。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家长里面,几乎一半都是在校生的妈妈,剩下的也是毕业生家长。这么一来,原本神秘兮兮的食堂,一下子就被拉到阳光下了——这招,说实话,真有点东西。 妈妈下厨,不再是“别人家的饭香” 这所学校的操作就是抓住了家长对自己孩子饮食健康的天然“责任感+控制欲”。你说外包的厨师可能看不出来鸡脖上的淋巴,家长一看就来劲了:“这得摘干净,孩子吃了不好!”这种细节,真不是一线工人能随便上心的。 更夸张的是,有些妈妈把自己家那一套都带到学校来了:少油少盐、营养搭配、主食换着花样来。学生们一开始还有点抗拒,结果吃着吃着发现,哎?这口儿咋越来越对劲了?而且因为都是自己孩子在吃,干活就格外细致,清洗、消毒、摆盘,每一步都恨不得拿放大镜查漏补缺。这种“自我监督”机制,谁看了不说一句靠谱? 别以为这波操作只对学生有好处,对家长来说,也是“双赢”。一些妈妈本来就在学校附近陪读,租房住着,空闲时间也不少,现在能就近就业,不但挣点生活费,还能“顺便看看娃吃得咋样”。甚至有家长说:“我看着他们打菜,比考试分数都踏实。”这种家校之间的信任感,不就是家长最想要的吗? 而且别小看这份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很多妈妈以前是全职主妇,突然多了一份正式工作,有工资、有归属感,还有社交圈(其他妈妈团),这情绪价值拉得老高了! 有的还特地去学营养学知识,想把饭菜做得更专业,这哪是上班?简直是把孩子当事业搞!你比如那种半军事化管理的封闭学校,外来人员进出本来就难,再搞个“妈妈进厨房”,安全问题立马就得上报;还有些地方,家长哪有空天天跑学校工作啊,自己都在上班打工呢。 而且,这事能不能长久搞下去,还真得看谁在管理。有的学校校长亲自盯流程,制度严、标准高,那就真能干出名堂来;但有的地方呢,搞个样子货,挂个“家长参与监督”招牌,实则啥都没变,搞不好还沦为“关系户后厨”,那就玩脱了。 所以说,这事虽好,但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得“因地制宜”,讲究实操。其实这个点子最核心的价值,不是“妈妈必须炒菜”,而是让家长参与到食堂管理中来,让整个饮食系统更透明、更放心。 哪怕做不到让家长全职上岗,搞个轮班制监督员、后勤志愿者、甚至开设“菜单建议日”,都能让家长感到被尊重、被参与。而且学生看到妈妈们在后厨穿梭,也更容易理解食堂不是“自来水+大锅饭”,而是有人用心在做。 关键是,这种方式打通了家校之间的信息闭环,变成一个“我们一起把孩子照顾好”的共同体。 写在最后:谁说家校合作只能开家长会?过去家校合作,最常见的就是开个会,老师念念成绩、家长点点头,基本上是“你说你的我听我的”。 而现在,这所学校让家长直接“参与到生活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管孩子不仅要管学业,也要管好每天三餐的质量。说到底,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只靠分数撑起来,更靠一日三餐吃得安心。 所以说,别再嫌食堂的饭不好吃了,有的学校已经悄悄把“妈妈味道”搬进来了,剩下的,就看其他学校愿不愿意跟进啦。
大学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