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谷牧副总理收藏了十件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墨迹,找了几位鉴赏家看了都说

琼瑶舞月裳 2025-04-16 12:54:41

1980年,谷牧副总理收藏了十件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墨迹,找了几位鉴赏家看了都说好。徐邦达看后说:“假的!”古牧惊问:“何以知之?” 1980年,谷牧副总理收到十件据说是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的墨迹,找了几位鉴赏家一看,都说好,笔力苍劲,值得收藏。可当鉴定大牛徐邦达瞅了一眼,却冷冷丢下一句:“假的!”谷牧愣了,忙问:“何以知之?”徐邦达没急着回答,而是慢条斯理地揭开真相。这事儿一出,收藏圈炸了锅:到底是鉴赏家眼瞎,还是徐邦达另有高见?真假背后,藏着啥秘密? 徐邦达是谁?鉴定界的硬核大佬 说起徐邦达,那可是中国书画鉴定圈的扛把子。1911年,他出生在浙江海宁,从小跟着吴湖帆学艺,眼力毒辣不说,还对古文献烂熟于胸,记忆力更是惊人,被人称为“活字典”。他看画有个特点,喜欢说“一望而知”,从不瞎捧谁,也从不说假话。圈里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徐半尺”,因为有一次,有人拿来一幅画,画轴刚展开半尺,他就笃定说是李方膺的真迹,后来一查,果然没错。这名号传开后,谁不服都不行。 徐邦达的牛气不光在眼力,更在脑子。他研究古代书画,不是光看笔墨,还能从历史背景、作者性格挖出线索。比如,他曾在青岛博物馆和云南博物馆的普通藏品里,翻出唐代怀素的《食鱼帖》和黄公望的《雪夜访戴图》,这些国宝级的东西愣是被他从角落里救出来。普通人哪有这本事?他靠的就是对书画内在的理解,硬是把鉴定玩成了学问。 谷牧的史可法墨迹咋回事? 1980年,谷牧副总理弄到十件据说出自史可法的墨迹。这位抗清名将名头响,墨迹自然值钱。东西拿来后,几位鉴赏家围着看,啧啧称赞,说笔迹有力,落款齐整,像是真货。谷牧听着也挺高兴,毕竟这可是历史名人留下的宝贝。可徐邦达一到场,气氛就变了。他眯着眼瞧了瞧,没半点犹豫,直接说:“假的!”谷牧一愣,问他咋看出来的。徐邦达不慌不忙,开始掰开了讲。 他先说史可法的书法风格。史可法是抗清英雄,字里行间该有股不屈的劲儿,雄浑有力。可这十件墨迹呢?笔画软塌塌的,像没吃饭似的,骨气全无。接着,他又看纸张。明末的纸用久了,表面会有自然磨损,颜色偏暗,可这几张纸光溜溜的,墨色还贼鲜,跟新的一样。最后,他挑书札格式的毛病,说史可法那年代的习惯跟这些对不上,完全是后人瞎模仿。听完这分析,谷牧没生气,反倒服了,直夸徐邦达真有料。 徐邦达咋鉴定?有原则有依据 徐邦达鉴定东西,从不含糊。他有个原则:实事求是,不管对方是谁,哪怕是大官,他也照说不误。看画时,他不光靠眼,还得有理有据。比如,纸张老不老,他能从纹路和色泽判断;笔墨真不真,他能从运笔习惯和墨色深浅看门道;再加上对历史背景的了解,他总能抓到别人忽略的点。有人说他太挑刺,可他觉得,鉴定就得较真,不然对不起那些老物件。 他这辈子看了几万件东西,给国家征集了三四万件真品,连故宫的藏品都靠他救了不少。有人开玩笑说,徐邦达一双眼睛,比X光还管用。可他从不觉得自己多厉害,只说这是本职工作,守住真东西,别让假货混进来就行。这态度,搁谁身上都得佩服。 晚年咋样了?传奇落幕 徐邦达活了101岁,2011年在北京去世。走的时候,文物圈都炸了,说这是真损失。为啥?他不光鉴定东西多,还给后人留了套方法论。他的徒弟也好,研究者也好,都拿他的原则当教科书。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了纪念他,挂了七天黑纱白花,这待遇可不是谁都能有的。他救下的那些国宝,像《食鱼帖》《雪夜访戴图》,如今还躺在博物馆里,跟他的名字一块儿成了传奇。 不过,他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他太较真,得罪了不少人。可想想,要没这股轴劲儿,多少真东西得被埋没?多少假货得被吹上天?他这人接地气,说话直,可干的事儿一点不含糊。收藏圈里,能有几个徐邦达这样不怕压力的? 真假咋分?学问大了去了 从谷牧这事儿看,鉴定书画不是随便瞅两眼就行。史可法墨迹这案子,几个鉴赏家咋没看出来?不是他们笨,是没徐邦达那份功底。普通人看画,可能就觉得好看不好看,可专家得懂历史、懂材料、懂风格,还得有点胆子说真话。徐邦达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不光看表面,还能挖到根儿上。假货再像,也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这也提醒咱们,收藏东西不能光听人吹,得自己多学学。纸张、笔墨、格式,这些细节不抓紧,保不齐就花冤枉钱。徐邦达那句话“假的”,听着简单,可背后是几十年的学问堆出来的。咱普通人虽没法跟他比,但多留个心眼总没错。 徐邦达用一双眼睛,戳破了谷牧收藏的假墨迹,也让咱们见识了真伪背后的门道。鉴定这行当,不光是技术活儿,更是良心活儿。你说,真东西咋就这么难辨?假货又为啥总有人信?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有没有啥收藏故事,也一块儿聊聊,真假之间,咱也琢磨琢磨!

0 阅读:0
琼瑶舞月裳

琼瑶舞月裳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