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年,34岁的蔡文姬嫁给了22岁的董祀,新婚之夜,儒雅帅气的董祀看着已是三婚的新娘蔡文姬,没有任何兴致,可就当他要转身离开时,蔡文姬突然吹灭喜烛:“你若离去,必将获罪!” 信源:百度百科—蔡文姬 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年四十的曹操身居丞相之位,权倾天下,却也并未忘记一个人——蔡文姬。 彼时,蔡文姬已年三十四,历经两度婚姻。她是大汉名士蔡邕之女,才情横溢,通音律、精诗文,乃是当世罕有的才女。 然命途多舛,战乱中被南匈奴掳去,沦为左贤王之妻,生下二子,流落胡地十二年。曹操感其才情、念其父蔡邕之旧,于建安十二年出使匈奴,以厚礼赎回蔡文姬。 然她的两个儿子却不得带回,自此,母子阴阳两隔,成为蔡文姬心中永不能愈的伤。 回到中原的蔡文姬,虽重归汉土,却也声名早已非昔。 曾为匈奴王妃,如今又是寡妇归汉,女子三十有四,早过当嫁之年。即便她才情无双,也不复少女之姿。 曹操既怜其命运,又恐其无所依靠,于是下旨赐婚,将她许配给自己的属下董祀。 董祀,字仲道,年方二十二,乃是曹营中颇负才望的青年将领,俊朗儒雅,行事谨慎。接到曹操赐婚的旨意,他整整沉默了一夜。 作为臣子,他不能违抗丞相的命令;但作为男人,他也有自己的骄傲。一个三十四岁的三婚女子,曾为胡人妻,名声颇多议论,他如何愿意? 然而曹操言出如山。董祀若违抗命令,便是抗命,便是大不敬。翌日,他换上喜服,拜堂成亲,满目沉郁。 婚房内,红烛摇曳,洞房花烛之夜,蔡文姬静静坐于床前,一袭红衣,长发如云,眉目之间多了几分风霜,却不失端庄大方之态。 她望着这个年轻的丈夫,神色淡然,眼底却藏着千重心事。 她知道,自己不过是政治权衡下的一枚棋子——或许,她在胡地十二年尚有两子相伴,而今回到汉地,却要再度嫁人,成为别人的妻。 董祀进门时,神情冷淡,目光避开她,脚步几乎未停,便欲转身出门。他想以沉默拒绝一切亲密与承诺。 就在他手触门扉的那一刻,背后却传来一声轻响——喜烛被熄灭,房中陷入黑暗。 他下意识回头,只见蔡文姬缓缓起身,眼中一片冷光,声音不高,却如冰水入骨:“你若离去,必将获罪。” 董祀顿住,回身望着她,皱眉道:“你这是威胁我?” 蔡文姬轻轻一笑,那笑却不带丝毫温度:“非是威胁,而是陈述。丞相命你娶我,是赏,是恩,是命令。若你冷落于我,违礼弃妻,消息传出,于你董祀,可是抗命,可是大罪。” 董祀咬牙不语,手指微颤。他明白她说得没错。曹操赐婚,从未是儿戏。他董祀若冷落蔡文姬,等同于打了曹操的脸——后果不堪设想。 “你可怨我?”蔡文姬语气转缓,眼神却犀利如剑。 董祀沉默半晌,道:“我不怨你,我只怨命。” “我亦如此。”蔡文姬淡淡地道。 两人对视良久,夜色寂静,唯有窗外风声。 蔡文姬轻轻坐下,声音柔和:“你年少有志,正当建功立业之时,我却是命途多舛之人,入胡十二年,丧父失子,再嫁于你,亦非我愿。 但我既嫁你门下,便不愿做你之羞辱,不求恩爱缠绵,但求彼此敬重,安度岁月。” 董祀看着她,眼神渐渐复杂。他忽然发现,眼前这位女子,虽是旧梦重归,已非弱女,而是烈火淬炼出的玉石,冷峻却有光。 他缓缓坐下:“若你愿,我愿以礼相待。” 蔡文姬点头:“便好。” 自此,夫妻虽无恩爱之欢,却也无争吵之苦。董祀对蔡文姬,表面淡漠,实则暗中敬重。 他渐渐了解这个女子的过去,知她十二年胡地的苦楚,知她夜夜梦中呼唤儿名,知她以一己之力,将亡父蔡邕遗书从胡地带回汉朝,整理成册,不辱家声。 她的坚韧、才华和沉静,让董祀心生敬意。而蔡文姬,虽未再动情,却也在平淡中找回了属于她的尊严。
207年,34岁的蔡文姬嫁给了22岁的董祀,新婚之夜,儒雅帅气的董祀看着已是三婚
柳烟绕古堤
2025-04-16 11:50:12
0
阅读: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