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位华裔学者从美国回国了,而且还是一对夫妻。女的叫陈敏,男的叫沈捷,两人都是1982年北大数学系毕业,然后先后到西方留学,最终都留在美国,成为教授。值得注意的是,沈捷是1983年公派赴法国巴黎十一大学留学。公派留学拒绝回国,而留在美西方,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甚至有偏激的网友说他们就是叛国者。更流行的说法是:精致利己主义者。 说实话,在他们上学的那个年代,能考上北大数学系,妥妥的天之骄子,尤其还是80年代初,国家正缺人才的时候,他们的出路自然备受关注。 毕业后没两年,沈捷在1983年就被公派去了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留学,这公派留学啥概念啊,搁现在都是国家拿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机会,更别说四十年前了。 那时候外汇紧张,能被选上公派,既是荣誉也是责任,说白了国家就是盼着他们学成回来报效的。 可谁能想到,沈捷去了法国之后就没再回国,后来又辗转去了美国,和同样在海外发展的陈敏成了夫妻,两人都留在美国当上了教授。 这事放在当时的环境里,争议可不小,你想啊,80年代初,国内百废待兴,数学这种基础学科正是需要拔尖人才的时候,国家花大力气送他们出去,结果人留在国外了,尤其是公派留学拒绝回国,在道义上确实说不过去。 那时候出国留学的人不少,但公派和自费不一样,公派带着国家的培养之恩,不回来难免让人觉得忘本。 所以网上有人说他们是“叛国者”,虽然这话有点偏激,但也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情绪,更多人说他们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意思是太会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发展凌驾于国家需要之上。 那他们为啥不回来呢?可能有人觉得国外学术环境好,待遇高,发展空间大,这倒是事实,8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在科研投入、人才待遇上确实比国内好太多,很多留学生选择留下也是为了个人事业考虑。 但问题在于沈捷是公派,当时公派留学一般都是有回国服务约定的,虽然具体政策可能各有不同,但既然拿了国家的资助,不回来多少有点违背当初的承诺。 现在他们为啥又回国了呢?算算时间,两人都是1982年毕业,今年也六十出头了,在美国当教授也算是功成名就,这时候回国,有人猜测是落叶归根,年纪大了想回故乡。 也有人觉得国内这些年发展快,科研环境改善了,尤其是基础学科,国家投入大,机会多,说不定国内高校给了不错的条件,比如科研经费、团队配置啥的,吸引他们回来发挥余热。 但网上也有不一样的声音,觉得他们当年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选择离开,现在年纪大了或者在美国发展遇到瓶颈了,又想着回国享受红利,有点“利己”到底的意思。 其实这事得从两方面看,一方面,当年留学生留在国外的不在少数,很多人后来也通过其他方式为国内做贡献,比如合作科研、培养学生,不能一概而论是“叛国”。 但另一方面,公派留学确实带着特殊的责任,沈捷作为公派人员拒绝回国,在情感上让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那个年代,国家培养一个人才太不容易了,这种“不回来”很容易被看作是辜负期望。 现在他们回国,舆论的宽容度高了一些,毕竟国内发展好了,人才流动也更频繁,但当年的旧账还是有人记得,所以“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说法一直没断过。 说白了,这事反映的是不同时代人才选择的差异,80年代的公派留学承载着太多国家的期待,而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有时候难免有冲突。 现在他们回来,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能实实在在为国内科研做点事,也算弥补当年的选择,但当年的争议估计也不会完全消失,毕竟公派身份太特殊,道义上的坎儿不是那么好迈过去的。 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你当年拿了国家的好处没回来,现在回来是不是想两头占好处,大家心里都清楚,所以评价自然有褒有贬,这也正常。 反正事就是这么个事,到底怎么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有一点没变,国家培养人才不容易,不管啥时候,懂得感恩总是没错的。
又有两位华裔学者从美国回国了,而且还是一对夫妻。女的叫陈敏,男的叫沈捷,两人都是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16 02:38: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