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挖水库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应该立刻停止这种行为!”随着中国沙漠水库的建造即将完成,美国的专家也开始站出来发出反对的声音。 2021年7月,一个不寻常的消息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传来:中石化公司在沙漠内部作业的上万套设备全被洪水淹没。这一"奇事"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中,沙漠是干旱、炎热、缺水的代名词,怎么会出现洪水? 事实上,沙漠中的洪水现象并不罕见。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高海拔地区的冰雪融化,水量增加,沙漠遇洪水的情况更为频繁。仅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例,2010年7月、2012年8月、2017年8月和2018年5月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洪灾。 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在沙漠中修建水库的构想应运而生。位于甘肃民勤县的红崖山水库就是这样一项宏伟工程,被誉为"瀚海明珠",它也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 这座水库始建于1958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又面临着美国和苏联的双重压力。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东部降水量充沛的沿海地区尚有许多人吃不饱饭,更不用说干旱困扰的河西走廊地区。 选址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距民勤县城约30公里,红崖山水库的建设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沙漠中的恶劣环境是首当其冲的难题——强烈的大风、频繁的沙尘暴、昼夜极端温差,以及不稳定的地质条件。当地的红崖山地区经常出现厚重淤泥,导致施工难以进行。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有限,这座巨型水库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工人们手抬肩扛,将沙子一点一点地吊上卡车。工程动用了40辆大型载重卡车、100辆八一斗车,甚至在车辆不足时还派出骆驼协助运送物资。 然而,就是这样一项在西方看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却引来了美国专家的激烈反对。他们以环保为名,声称中国在沙漠中修建巨型水库的行为会破坏当地环境,导致更严重的沙漠化,并通过"联动效应"影响全球生态。 这种反对声音背后,既有环保"双标"的问题,也夹杂着某种傲慢情绪。在西方专家眼中,中国这种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大型水利工程的方式近乎"古代修长城",被认为不可能成功。而当一件他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被中国完成后,他们本能地寻找理由来否定这一成就。 这种质疑并非针对红崖山水库的个例。类似的情况在三峡大坝等中国其他超大型工程中也曾出现。西方曾预言三峡工程会带来"灾难性"环境后果,然而多年过去,三峡不仅没有破坏环境,反而通过减少火力发电厂的使用,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作出了贡献。 历经近40年的艰苦奋斗,红崖山水库终于在1997年完全建成。这座雄伟的水利工程以其惊人的规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毅力。水库的坝长达8060米,坝高15米,蓄水量超过1.27亿立方米,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水面,可灌溉田地面积超过90万亩。整个工程涉及流域面积约13400平方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第一沙漠水库。 在完成建设后,工程人员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立即着手解决另一个棘手问题——如何防止沙漠对水库的侵蚀。他们在水库周围大规模种植沙枣、麦草等耐旱植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沙屏障。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水库本身,还逐渐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为后续的沙漠治理奠定了基础。 然而,仅有水库是不够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2005年后,国家开始实施更全面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这一方案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推广用水量少、经济效益高的农业模式,减少灌溉用水;另一方面大力关停灌溉用机井,避免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同时,通过从黄河调水来补充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这一综合治理方案中,曾经饱受争议的红崖山水库成为了关键支点。从黄河调来的水首先到达这里,再补充到整个石羊河流域。正是这种水资源的合理调配,使得干涸了51年之久的青土湖开始逐年扩大,如今已经拥有超过20平方公里的湖面。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勤县每年遭遇沙尘暴的次数多达十几次,而2014年以后,这一数字降至平均每年不到一次。水资源的丰富也带来了生物多样性的回归,曾经难以想象的天鹅、海鸥等水鸟如今在这片昔日的沙漠中自由翱翔。 更令人欣喜的是,红崖山水库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资源问题,还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避暑胜地。鸟语花香的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都希望亲眼见证这座"亚洲第一水库"的壮观景象,感受中国人创造的奇迹。
“中国挖水库已经破坏了生态环境,应该立刻停止这种行为!”随着中国沙漠水库的建造即
戴梦维沐沐
2025-04-16 00:25:01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