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危之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她的宠男张易之、张昌宗兄

霞光破雾法无边 2025-04-15 23:04:22

唐朝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危之机发动政变,杀死了她的宠男张易之、张昌宗兄弟。 武则天的龙椅还未冷却,宫廷内的暗流已然汹涌。神龙元年初春,年过八旬的武则天卧病在床,只允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奉左右。这对俊美的兄弟,一个任职侍御史,一个担任司卫少卿,二人却因皇恩浩荡而成为朝中实权人物。 "大帝之子见在宫中,逆竖张易之兄弟擅权,朝夕危逼。宗社之重,在于将军。"这是张柬之对禁军头领李多祚说的话,流露出对时局的担忧。张柬之虽已年逾七十,却仍心系天下。他曾与杨元琰泛舟江上,立下"匡复李唐"之约,如今终于等到时机。 与此同时,太平公主也在密室中接见了上官婉儿。"母后情况日渐不妙,二张已开始布局。"太平公主低声道,"他们已不让任何人靠近集仙殿,连我都难以探望。"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女官,深知宫中虚实,她暗中成为李唐宗室与张柬之之间的重要联络人。 回溯两年前,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因私下议论二张专权,竟被武则天赐死。其妹永泰郡主及女婿武延基也被逼自尽。这场血的教训让李唐宗室感受到切肤之痛,也让朝野震动。 "张易之兄弟谋反,显肆不轨,诸将与南衙执事刻期诛之。"王同皎与李湛向太子密报政变计划时如此说道。这场政变的策划并非仓促之举,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政治行动。 武周末年,朝中实际上分为四大势力:以二张为首的内宠派,权重却根基浅;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派,宗支繁盛;以中宗为首的李唐宗室派,政治旗帜尚存;以张柬之为首的宰相派,与前三派都有过斗争。这四派势力的角逐,最终导致了神龙政变的爆发。 张柬之深知单凭自己势力有限。他出身太学生,举进士,长期只做过县丞。直到永昌元年,他已七十多岁才被拜为监察御史,经过狄仁杰、姚崇的推荐,才一步步升至宰相。而这时距离政变,仅有四个月时间,根基尚浅。朝中倾附于他的只有崔玄暐一人,而依附二张的却有杨再思、李峤等五人。 为了实施政变,张柬之巧妙利用了自己首席宰相的身份,安插亲信桓彦范、敬晖、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然而,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要控制足够的兵力并非易事。更何况,禁军中还有属于二张的殿中监田归道,以及属于武三思一派的武攸宜、武重归和武懿宗。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城内暗流涌动。张柬之率领羽林军五百余人,黎明时分静静聚集在玄武门外。这一天,他们将要改变大唐的命运。 "太子请速出,以副众望!"王同皎从东宫急匆匆赶回,脸上满是焦急。令他意外的是,中宗李显却迟迟不肯现身。"圣躬不豫,虑有惊动;公等且之,以俟后图。"李显躲在东宫,犹豫不决。他担心这场政变会伤害到自己的母亲武则天。 王同皎当即跪地,语气急切:"诸将弃家族,共宰相同心戮力,匡辅社稷,殿下奈何不哀其恳诚而欲陷之鼎镬!湛等微命,虽不足惜,殿下速出自止遏!"这番话触动了李显,他终于驰马前往玄武门与政变军会合。 政变军兵分三路:一路由张柬之率领直扑迎仙宫,一路由袁恕己控制南衙禁军,第三路则由李湛等人清除二张党羽。张柬之等人在长生殿走廊截住了正要觐见武则天的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当场将他们诛杀。随后,张柬之率军包围了武则天的寝宫集仙殿。 "何人作乱?"年迈的武则天惊坐而起,厉声问道。 张柬之单膝跪地回答:"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 武则天看到李显站在一旁,愤怒地质问:"此事乃你主使?逆贼已除,你可回东宫。" 桓彦范上前一步,直言不讳:"天皇(李治)托孤于陛下,太子年长,民心所向,请陛下禅位!" 武则天环视四周,看到羽林军已经控制了宫中要害,无奈地点了点头。翌日,她下诏由李显监国;三日后,正式禅位,李显复位为帝,改国号为唐,武周政权就此终结。 政变虽然成功,但张柬之等人却没有除掉武三思。为何?原因复杂。首先,从政变目的看,"大帝之子见在宫中,逆竖张易之兄弟擅权,朝夕危逼",矛头直指二张而非武氏家族。其次,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李武两家头面人物都参与了政变,如果同时诛杀武三思,可能使政变失败。第三,张柬之势力有限,难以同时对抗二张和武三思。 然而,这一决定为五王埋下祸根。政变后不久,武三思凭借与新皇后韦氏的关系,迅速掌握朝政大权。他的两位谋士崔湜和郑愔献计:"何不封五人为王?阳示尊崇,阴夺权柄,待他们手中无大权,再慢慢摆布,不怕他不束手就毙。" 中宗随即手敕,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罢免他们知政事的职务,令其朔望入朝,彻底剥夺了五位功臣的实权。 面对危局,杨元琰看得清楚,他多次请求出家为僧,虽未获准但被调任卫尉卿,躲过一劫。而五王则相继遭贬斥,最终被害。

0 阅读:186

猜你喜欢

霞光破雾法无边

霞光破雾法无边

超级酷 仅三天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