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允许他再回中国!”中国科学家潘锦功制造出发电玻璃,希望帮助祖国发展。却接连受到印度、美国的阻挠。害怕像失去钱学森一样失去潘锦功,印、美竟打算不惜一切代价留下他。 1964年,潘锦功出生在杭州,14岁就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当测井队长,后来又在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当工程师。 1996年他揣着梦想赴美留学,在新泽西理工大学啃了十年书本,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电子电气工程博士。 2007年他在美国第一个吃螃蟹,创立了碲化镉材料研究中心,那时候美国同行压根儿没把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放在眼里。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潘锦功带着2000万美元和碲化镉技术回国,一头扎进成都双流的荒郊野岭。 那时候他的团队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设备全是二手货,连工商局都觉得他在忽悠人,玻璃怎么可能发电? 但潘锦功铁了心要搞出点名堂,他带着团队在车间里吃住,愣是用五年时间把实验室里的小玻璃片变成了1.92平方米的大家伙。 2017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那天,工人们抱头痛哭,因为这块玻璃的面积是美国同类产品的2.67倍,直接把西方的技术垄断砸了个稀巴烂。 美国人这下坐不住了,2011年美国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哈里・里德带着十个参议员跑到成都,拍着胸脯说要给潘锦功45亿美元贷款,条件是把工厂搬到美国。 潘锦功压根儿没搭理,他心里清楚,这45亿美元是冲着他手里的技术来的。 美国不死心,2013年,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亲自出马,开出天价年薪和实验室资源,潘锦功照样摇头。 打那时起,他心里就憋着一股气,当年钱学森能冲破阻挠回国,我潘锦功也不能怂。 印度人也眼红得不行,2016年有印度公司直接开价1亿美元,要买断发电玻璃的专利,还派人跑到成都谈判。 潘锦功连会议室都没让他们进,直接甩了句:“这技术是中国的,谁也别想拿走。” 印度人一看软的不行竟然来硬的,他们联合国际环保组织炒作“镉污染”,想借舆论施压。 对此,潘锦功默不吭声,直接带着记者参观工厂的废气回收系统:“我们的排放比欧盟标准还严格,你们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 说起潘锦功的回国创业的路,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2013年,他的公司账户只剩7200块,合伙人卷款跑路,工厂被查封四次。 潘锦功坐着绿皮火车去山西卖技术,结果被人骗得身无分文,最惨的时候团队只剩下29个人,他白天跑客户,晚上睡办公室,连泡面都吃不上。 但国家没放弃他,2015年“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给他拨了1.59亿元,四川省和成都双流区也跟着投钱。 潘锦功咬着牙把钱全砸在技术上,硬是在2018年建成了全球首条100兆瓦产线,发电效率超过16%,成本比进口技术低40%。 现在潘锦功的发电玻璃已经铺到了北京冬奥会场馆、湖北国际会展中心,甚至阿里高原的边防哨所,一块1.92平方米的玻璃一年能发315度电,铺在建筑外墙上十年就能回本。 有人问潘锦功为啥这么拼,他指着车间里的玻璃说:“这不是普通的玻璃,是挂在墙上的油田。中国缺油少气,有了这个,咱们就能挺直腰杆说话。” 现在他的团队正在研发柔性发电玻璃,未来能铺在衣服上、汽车上,甚至太空站上。美国和印度还在想方设法挖他,但潘锦功放话了:“这辈子就扎根中国,谁也别想让我走!”
“绝不允许他再回中国!”中国科学家潘锦功制造出发电玻璃,希望帮助祖国发展。却接连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15 21:31:24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