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几枚原子弹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多做几条裤子穿!”1963年著名才子金庸嘲讽国内原子弹的研究,而元帅陈毅的反应更大。 而且为什么原子弹和裤子之间有了联系呢?这两个词语都代指什么呢? 1963年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捉襟见肘,国际环境又面临西方封锁和苏联撤援的双重压力。 所以金庸才会质疑饭都吃不饱,何必劳民伤财搞原子弹? 对此当时的陈毅元帅也曾公开表示说“当掉裤子也要造原子弹”,这明显和金庸的态度截然相反,这背后其实就是生存与发展、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的碰撞。 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核盾牌的保护,再多的裤子也会被人抢走,所以中国选择走核武这条路,不是好战,而是看透了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法则。 那些年我们勒紧裤腰带搞出来的两弹一星,这才换来了后来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窗口期。 金庸后来也承认自己看走了眼,这位武侠泰斗与陈毅元帅的惺惺相惜,恰恰证明真理越辩越明。 而今天我们可以同时拥有核子和裤子,正是因为前辈们甘愿饿着肚子种下了梧桐树。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既有裤子也有核子的时代,纪念那些为了核子和裤子奉献的先辈!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裤子重要还是核子重要? 信息来源:江苏公众科技网-一场“核子与裤子”之争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