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70年,黄飞鸿的妻子莫桂兰一张罕见的“练功照”,当时的她已经年过古稀,看起来神采奕奕,仍然非常硬朗。已经是78岁高龄的莫桂兰,给来访者表演黄飞鸿所传的绝技铁线拳。 莫桂兰,这个名字在武术圈里可不简单。她是黄飞鸿的妻子,更是他武术事业的接力者。1891年,她出生在广东高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日子过得紧巴巴。她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孤零零的她被在广州开武馆的叔父莫平收养。从小在武馆长大,她看着叔父教拳、练功,耳濡目染,对武术有了兴趣。叔父看她身子骨灵活,就教她些莫家拳的基本招式。她练得认真,慢慢打下了基础。 19岁那年,也就是1911年,莫桂兰跟着叔父去广州城里探亲,偶然遇上了黄飞鸿。那会儿黄飞鸿的名气已经很大,他在街头表演舞狮,引来不少人围观。莫桂兰那天也在人群里,机缘巧合下,她展示了自己的身手,得到了黄飞鸿的注意。后来通过亲戚引荐,她正式拜黄飞鸿为师,开始学洪拳。黄飞鸿教得严,她学得也刻苦,尤其是铁线拳这种硬功夫,她练了好几年才摸到门道。铁线拳讲究力量和柔韧结合,对身体要求高,她硬是凭着韧劲练成了。 几年后,莫桂兰和黄飞鸿结了婚,婚后她不光是当家里的媳妇,还帮着丈夫打理武馆。黄飞鸿教拳,她在一旁协助,有时还负责整理拳谱、记录招式。那时候武馆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夫妻俩一心扑在武术上。1925年,黄飞鸿在佛山去世,留下莫桂兰和两个年幼的儿子。她没被打击倒,反而收拾东西,带着孩子去了香港。她心里清楚,黄飞鸿的武术不能断在她手上。 到了香港,莫桂兰租了个小地方,开起了“黄飞鸿武术馆”。刚开始条件差得不行,房子破旧,学生也没几个。她不怕苦,自己修房子、跑街坊拉学生,还亲自上阵展示拳法。她的铁线拳一打出来,路人都看呆了,武馆的名声这才一点点传开。她教学生特别严格,从基本功抓起,像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这些,她都手把手教。铁线拳更是她的拿手绝活,她拆解招式教给学生,要求每个人都得练扎实。 慢慢地,武馆有了起色,第一批学生学成后,有的自己开了分馆,把黄氏武术传得更远。莫桂兰不光教拳,还常组织些武术交流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洪拳。她自己也从没放下练功,每天早上都坚持打拳,哪怕年纪大了,动作还是稳得很。1970年,她78岁的时候,有人来武馆参观,她就现场表演了铁线拳。那张“练功照”就是那时候拍的,照片里她精神头十足,拳路流畅,谁能想到她已经年过古稀? 这张照片在香港武术界传开后,成了个传奇。铁线拳是洪拳里的绝技,练起来费劲,对身体协调性要求特别高。莫桂兰78岁还能打得这么好,跟她几十年的坚持分不开。她用行动告诉大家,武术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只要有心,岁数大也能干出名堂。照片里的她,瘦削却结实,站姿沉稳,像棵老树,根深得很。 黄飞鸿去世后,莫桂兰一个人撑起了武馆,带着两个儿子在香港扎根。她不是那种只会依靠丈夫的人,黄飞鸿在的时候,她是帮手;他走了,她就成了顶梁柱。武馆从一开始的冷清,到后来学生越来越多,甚至影响了香港武术圈,这全是她一步步熬出来的。她教的不仅是拳法,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晚年的莫桂兰也没闲着,每天还是早起练功,邻居都习惯了看她在院子里挥拳。她的动作不如年轻时快,但每招每式都有力道。1982年,她90岁去世,武馆关了门,弟子们聚在一起缅怀她。她留下的不光是黄氏武术的技艺,还有一份对武术的执着。那个年代,女人能做到这步,太不容易了。 1970年的那张练功照,成了她一生的缩影。那时候香港武术界正新旧交替,她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传统武术的生命力。她78岁还能表演铁线拳,不光是身体硬朗,更是精神上的硬气。她没啥豪言壮语,就是默默干,把黄飞鸿的绝技传下去。这张照片让人感慨,一个人能有多大的韧性,能把热爱坚持到这地步。 莫桂兰的故事接地气得很。她不是什么大英雄,就是个普通女人,靠着对武术的喜欢和对丈夫的承诺,硬生生走出一条路。她小时候家里穷,父母早逝,长大后又碰上丈夫去世,日子苦得不行。可她没抱怨,扛着责任往前走。她的坚持不花哨,就是每天练拳、教拳,把武术当生活的一部分。 这张练功照能火起来,不是因为她有多出名,而是因为它真实。你看照片里那个78岁的老太太,眼神亮堂,手脚利索,谁不服气?她证明了,年龄不是问题,心态和行动才算数。她练铁线拳那股劲头,像是告诉大家,只要肯下功夫,没啥是干不成的。 莫桂兰对武术的贡献,不光是传承了黄飞鸿的技艺,还在于她把这份文化带到了香港,让更多人接触到洪拳。她的武馆虽然不大,但影响不小,好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师傅,延续了黄氏武术。她用几十年时间,把一个人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圈子的财富。
为什么袁术才这么点的地盘。就敢称帝?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