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鲁迅原配朱安的真实样貌,并非演员饰演的,而是货真价实的本尊,照片拍摄于1918年 1878年,朱家的幼女朱安降生于绍兴。那个年代女子的命运仿佛已被社会铁的规矩铸就,从出生之日起,她的未来仿佛已被注定,优雅地成长,适时出嫁,忠诚地侍奉丈夫与儿女,最终默默无闻地离开这个世界。 朱安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商人,家境殷实,母亲则是贤惠的家庭主妇。在父母眼中,朱安的未来应当是平静而顺遂的。因此,她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女红与礼仪教育,期望她能成为典型的东方女性。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在她四岁时到来,当时的社会风气仍旧推崇“三寸金莲”,朱安被迫接受了裹脚的痛苦。 1906年,她与周树人由长辈包办婚姻,与后来的文学巨匠鲁迅结为夫妇。这场婚礼,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朱安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 周家与朱家的门当户对,使得这桩婚事看起来天衣无缝,然而鲁迅的思想与朱安的世界完全不同。鲁迅那时已经是个思想觉醒的青年,对封建礼教有着深深的反感。朱安的传统和她对婚姻的憧憬,与鲁迅的现代观念和对自由的追求格格不入。 婚后,鲁迅多数时间深居简出,甚至常常在外过夜。朱安虽然尽力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却始终无法赢得鲁迅的心。鲁迅的冷淡并非源于对朱安个人的厌恶,而是对整个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感。 1923年前后,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的一个普通院落见证了朱安作为周树人原配的坚持与孤独。她以温顺的态度,每日洗衣煮食,努力维系着与鲁迅的关系,尽管她清楚地意识到鲁迅对她的冷淡与不屑。 即使在鲁迅自己病重之时,朱安的关心与照料也未能唤起他的一丝温情。他们的交流仅限于每月生活费的交付。 1923年,鲁迅与其弟周作人的关系破裂,决定分家。面对这样的家庭变故,鲁迅询问朱安的意见,是否选择留在北京与周作人一同居住,还是返回绍兴的娘家。朱安决定留在鲁迅身边。 在周老太太来到了北京与他们同住后,朱安的生活有了新的角色,照顾公婆。她在这个角色中找到了新的价值与安慰,为家中老人与鲁迅做饭洗衣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许广平的出现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波澜。活泼灵动、自信且学识渊博的许广平很快赢得了鲁迅的青睐。她的现代思想和开放性格与朱安形成鲜明对比。许广平不仅成为鲁迅的学生,更逐渐成为了他的精神伴侣,两人在思想上的契合使他们的关系迅速发展。 面对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亲密无间,朱安尽力维持着她苍白的妻子名分,然而她的尝试似乎都显得那么无力和苍白。 1927年鲁迅与许广平开始同居,朱安的生活陷入了更深的孤立。尽管被背叛和边缘化,朱安却选择了容忍和接纳,她接受了许广平及其与鲁迅所生的孩子周海婴,将他们视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朱安深知自己的地位和存在仅仅是周家的一份子,这种传统观念让她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甚至在鲁迅提出改变他们关系的提议时,她坚决拒绝,选择留在周家继续她的角色。 鲁迅的去世使她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在物质匮乏和社会动荡的年代,朱安生活在贫困中,她的饮食简陋,生活条件恶劣。尽管有时会接受一些来自许广平和鲁迅友人的帮助,她依然坚持自己的尊严,拒绝接受更多的施舍。 朱安的晚年并没有因为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改善。她继续忍受着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孤独。当时,有知识分子尝试帮助她,希望她能够保留鲁迅的遗物。但朱安深知,无论是物质的遗产还是精神的遗产,她自己也不过是鲁迅生命中的一个遗留之物。 1947年,朱安孤独地在北京逝世。她的最后愿望是与鲁迅合葬,但这个愿望未能实现。朱安被安葬在西直门外,没有墓碑标记。
马晓梅二婚还能风光大嫁,不是因为汪小菲有多爱她,而是她有一个强势的婆婆。这年头豪
【10评论】【4点赞】
影子
没年轻的照片?拿张老年时的照片能说明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