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藏真实身份50年,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1937年,中国

爱吃凉拌菜 2025-04-15 13:39:33

他是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藏真实身份50年,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国共两党暂时搁置纷争,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在这个背景下,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代表,在国共合作中扮演着桥梁角色,而且在国民党政府中担任政治部副部长,以此加强两党间的合作与交流。 1939年春天,周恩来结束了在新四军军部的一段工作,从桂林返回到位于浙江的家乡绍兴。这次归乡之旅,表面上是为了扫墓祭祖,但实际上背负着两重深意:一是动员家乡人民投身抗日救国的行列,二是了解和巩固当地的地下党组织。 周恩来携带秘书邱南章和警卫刘九洲,以及返乡探亲的学生王戍,乘坐游轮抵达绍兴。他们的接待地点是绍兴县商会,由商会会长王子余负责安排。王子余不仅是位高权重的社会人士,同时也是周恩来的姑父。 抵达绍兴后,周恩来首先拜访了族长周希农,后者拿出家族的《老八房祭簿》。尽管周恩来在祭簿中未有记录,但他并未因此感到失落,而是展现出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热情。他们计划第二天一同前往涂山进行祭扫,涂山是周家祖坟所在,距绍兴约5里地。 在宴会上,尽管周恩来身着国民党的中将军装,但他并未因此放松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果不其然,宴会期间有国民党的特务试图打探情报。周恩来对此处理得泰然自若,他劝说在场的亲朋好友不必为此担忧,继续他们的交谈。 在交流中,周恩来详细询问了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看法,展现出他对家乡以及更广泛地区民众的关心。同时,他也强调了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激励着每一个有能力的人都应参与到抗日行列中来。 随后的一天,周恩来和族人一起步行到涂山,进行了祭扫活动。在祭祖过程中,周恩来没有忘记对家族史的尊重,他在族谱上续写了自己的名字。 在一次墓地扫墓后,17岁的王戍再次陪伴周恩来前往大禹陵。抵达大禹陵时,王戍兴奋地分享了他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关于大禹的知识,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力量治理洪水,以及他那著名的家门不入的故事。 周恩来听后补充说,大禹的成就不止于治水,还包括鼓励农业发展和铸造九鼎,象征着他的爱国和为民心。 然而,当周恩来提到“九鼎”时,王戍却不知其意,这引发了周恩来的进一步解释:九鼎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大禹统一思想和治国理念的象征。 接着,在大禹陵前的雕像旁,周恩来巧妙地引导王戍思考九把斧头的象征意义,使他联想到九鼎。 回到商会后,周恩来在族人的晚宴上不仅题词,还特意为王戍写下激励人心的字句。尽管王戍渴望参与更大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但周恩来告诫他要先学好知识,将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临别前,周恩来将一些钱交给王戍,用于他的学习和生活开销,这不仅是对他未来独立生活的准备,也是对他学业的支持。他鼓励王戍与他保持通信。 1940年,日军飞机对绍兴进行疯狂轰炸,战火纷飞中,王戍随父亲逃往福建。他在艰苦环境中刻苦读书,1945年终于考入上海大学。怀着对干爹的思念,王戍多次给周恩来写信,却始终未收到回音。直到后来,父亲告诉他,周恩来是为了不影响他专心学业,才选择了暂时的沉默。 不久,王戍收到了一封来自周恩来的信。信中,一张军装照片背面写着"慕向表侄义儿存念"几个字。王戍这才明白,原来干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关爱。1949年上海解放后,王戍响应号召,参加南下服务团,在福建高级工业学校工作,开启了长达五十年的教育生涯。 多年来,王戍严格遵守周恩来夫妇定下的十条家规。不以私谋利,不搞特殊化;在任何场合都不炫耀自己与周恩来的关系。直到1978年,中央同志整理周恩来相关资料时,才发现了这位总理的"义儿"。

0 阅读:20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