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商务部动作频频,先是启动对芯片和药品进口的调查,又威胁征收半导体关税,还强调芯片必须在美国制造。这些举措看似突然,实则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复杂的影响。美国又威胁征收半导体关税
从美国自身角度来看,半导体作为现代科技的基石,在国防、通信、能源等关键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美国约80%的芯片依赖进口,东亚供应链占据主导地位,这让美国担忧供应链安全,害怕在关键时候被“卡脖子”。药品领域同样如此,美国70%-80%的活性药物成分依赖中国和印度进口,一旦供应受阻,国内医药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所以,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美国想通过这些调查和政策,减少进口依赖,增强自身供应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美商务部长称芯片必须在美制造美国商务部长宣称芯片必须在美国制造,背后是“制造业回流”战略在作祟。美国希望借助政策手段,吸引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本土建厂、生产,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比如,通过威胁征收半导体关税,配合之前出台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的520亿美元补贴,形成“推拉结合”的产业政策体系,试图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分工格局。
然而,美国这些做法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球半导体和药品供应链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高度分工、紧密协作的格局,各国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美国单方面挑起调查和关税威胁,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相关产业成本会大幅上升。如果对进口芯片加征关税,美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增加,像苹果等科技巨头,可能面临产品价格上涨、利润下滑的局面。药品领域也一样,原料成本上升会传递到终端药价,增加民众医疗负担。另一方面,这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国际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企业不得不重新规划生产布局和供应链策略,全球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被打乱。美商务部启动芯片药品与进口调查
从国际反应来看,美国的贸易伙伴对此大多持反对态度。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升级,其他国家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
美国对芯片和药品进口的一系列动作,是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尝试,但这种以贸易保护为手段的做法,不仅违背自由贸易原则,还会给全球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和不确定性。未来,全球产业格局如何演变,美国政策又将如何调整,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