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了久了总会卡顿一下,辅助驾驶识别错一次,命都没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发生智驾车祸,导致三名花季少女不幸丧生,这事儿刷爆了热榜。这场悲剧不仅撕裂了三个家庭的未来,也在技术信仰和生命安全之间拉开了一道巨大的裂缝当智能成了车企的卖点,当辅助被误解为全权托管,谁来为这场技术与人性的较量买单? 这起事故的经过宛如一把利器,彻底揭露了智能驾驶的脆弱。3月29日晚上,21岁的罗某开着小米SU7,上德上高速,以116km/h开启了NOA智能辅助驾驶。22时44分24秒时,系统探测到前方因施工改道设置的障碍物,发出警报并开始减速;紧接着,驾驶员迅速接管了车辆,向左打了方向盘并踩下刹车;然而,1秒钟后,车子还是和水泥护栏发生了猛烈撞击,最终引发爆炸,致使三人遇难。 家属直言:谁能在两秒内反应过来?小米则回应称智能驾驶仅为辅助责任在驾驶员。可矛盾的是,车企一边用自动泊车智能避障等噱头来吸引顾客,一边在手册的极小字里写上免责条款。这种想要又不想给的商业策略,难道无形中让消费者对风险的警觉性降低了吗? 事故中最让人心疼的细节,莫过于车门锁死和电池起火。家属疑惑:怎么会车自燃?门却打不开?小米给出的解释是,车上有机械应急拉手,但如果车身变形,逃生就成了问题。不过,幸存者不在,真相就有些扑朔迷离了三名女孩是否了解后备箱的逃生办法?她们是不是因撞击而失去意识,无法采取行动呢? 专家张翔提到,新能源车在碰撞后,电池热失控的时间仅在3到5秒之间,而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的平均时间是8分钟。这说明了一个冷酷的事实:即使车企设计了逃生通道,在极端情况下,生还的机会也十分渺小。 小米的客服一再强调,SU7的智能驾驶只是L2级,驾驶员必须全程接管。不过,问题是那些铺天盖地的宣传片里,车辆自由穿梭和自动泊车的画面,早就让用户心里种下了自动驾驶的印象。罗某的母亲回忆,女儿以前坚信智驾比人开得更安全,甚至还用1000公里跨省自驾来证明。这种认知误区,正是技术过渡期的一大隐患。 数据显示,事故发生前的16分钟和8分钟,系统都已经发出了轻度分心和脱手预警,可惜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特斯拉的一些事故:系统不断发出提示,结果用户反而变得麻木。那这时候,责任应该归咎于人的疏忽,还是说技术的预警机制本身就有缺陷呢? 事故调查的最大挑战,真的是数据控制。小米说已经提供了行车数据,不过专家对此表示怀疑:车企自己提交数据又参与责任认定,公正性从哪儿来?更让人无奈的是,2024年小米SU7因为自动泊车系统的故障搞得70多辆车剐蹭,结果也就是免费维修了事。如果每次事故都只靠内部整改来应付,那公众的信任最终会出问题。 从法律角度看,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清楚表明,L2级智能驾驶的事故责任归驾驶员。不过,如果车企在宣传上模糊了辅助与自动的界限,难道不算误导吗?北京理工大学的李明教授曾提到:现行法规对车企的营销语言缺乏强制性约束,这正是监管上的一块灰色地带。 雷军提到造车不是爽文,但小米SU7在上市一年内交付15万辆的爽文数据,却与三条失去的生命形成了鲜明对比。智能驾驶的发展势不可挡,以下三条建议值得关注: 1. 用户教育要逆反人性:很多人总是夸大技术的优势,却低估了潜在的风险。车企是不是应该考虑用恐怖片式的安全宣传来替代那些温情脉脉的广告呢? 2. 数据监管要独立开来:得创立个第三方的数据托管平台,这样才能打破车企自己说了算的局面。 3. 逃生设计得有余地:像特斯拉的电动门把手常常被吐槽,机械装置是不是应该作为强制性标准呢? 事故发生后,似乎没有哪个方面能说得上赢家。那女孩的微博还停留在考试前的自拍上,而小米的股价则在当天暴跌了5.49%。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信任感也急剧下降。当技术被披上全能的外衣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停下来,认真思考一句话:慢一点,等一等生命。 大家对L2级智能驾驶的信任程度会完全吗?其实,很多人对这种技术还有不少顾虑。毕竟,虽然它在自动化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安全问题仍然是个大隐患。大家会不会感觉,用得那么自动,难免有点不放心呢?所以,信任还是需要时间来建立的,对吧? 车企是不是该对过度宣传承担责任呢?这事儿确实值得深思。毕竟,如果公司不断吹嘘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但实际表现却不如宣传,那消费者心里肯定会有疑虑。像这样的情况,不光影响了车企的声誉,还可能对消费者安全造成影响。换句话说,车企在进行营销时,得对自己的言辞负责,不能只顾着吸引眼球而忽视了实际情况。这事儿,车企得端正态度,不能轻言夸大。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分享你们的看法!
手机用了久了总会卡顿一下,辅助驾驶识别错一次,命都没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发
艾合买提说科技
2025-04-15 10:42:47
0
阅读:33
六叔公
只要你做到汽车碰撞后不起火不爆炸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