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怀第5胎时肚圆爱吃辣,丈夫怒骂:“又多一个赔钱货!”15年后,她携带4个女儿净身出户,丈夫嘲笑她:“没了我,你只能带着4个赔钱货跳黄浦江!”不久,丈夫就来信求她回去。 1926年,正值农历正月初五,董竹君迎来了她26岁的生日,这一天对她来说却不尽喜悦。身为即将分娩的孕妇,她本应得到周到的照顾,然而现实是,她不得不忍受寿宴上的喧嚣和客人们的纷扰。此次怀孕是她第五次孕育,前四次均生下女儿,使她的丈夫夏之时颇感失望。 寿宴过后,亲友们开始打牌,游戏一直持续到凌晨。董竹君体力已然透支,情急之下,她请求亲友们允许她休息。尽管她明确表示了疲惫,但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压力下,她不得不勉强陪伴在旁。 婚后,董竹君作为家中的女主人,一直负责处理家庭大小事务,同时抚育四个女儿。她不断地努力让女儿们接受教育,然而夏之时对此却始终不屑一顾,他的态度在很多场合下都流露出对女儿的不关心和不重视。 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和丈夫的态度,董竹君深受煎熬。在一次严重的身体不适中,她独自前往英国人设立的四圣祠医院。她预感到这次分娩将非常艰难。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她的儿子夏大明出生了。分娩过程中,医生发现原是双胞胎,由于她体质虚弱,不得不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分娩后,董竹君体力透支,长时间昏迷。当她醒来时,发现自己已在病房中。梅香,一直服务于她的丫鬟,告诉她这一切的经过,并透露了夏之时对于生下男孩的喜悦,但他在这一过程中的缺席,以及对她身体状况的漠视,使她深感失望和悲痛。 她渐渐认识到,尽管她一直努力维系这个家,但夏之时的关心和爱似乎只限于延续家族的香火。她的痛苦和不满终于在一次大吵后爆发,这让她意识到,尽管自己生下了男孩,但夏之时的态度并未因此有所改变。这种认识使她对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种下了离开夏家的种子,尽管她并未立即采取行动。 1928年,夏之时与家人在成都最后一次站在一起拍摄全家福。他把唯一的儿子大明安置在自己的前面,用双手环抱着他,显得格外呵护,而他的女儿们则相对边缘,有的坐着,有的站着。这个布局象征着大明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这种照顾和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显现,夏之时对女儿的需求总是迟疑,而对儿子的请求则总是应允。 洗出来的照片让董竹君觉得不自在,女儿的一句话点醒了她:“大明在照片中最为显眼。” 夏之时的这种偏爱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心态和行为。 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动态不断加剧,董竹君与夏之时因女儿教育问题发生激烈争吵。夏之时认为,投资女儿的教育是浪费,他坚持传统观念,认为女孩只应尽早嫁为人妇。他的看法与董竹君的愿望背道而驰,她希望女儿们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更广阔的人生可能。 随着家庭矛盾的不断激化,夏之时的行为越发极端。他对长女国琼的交友选择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并且在董竹君不在时,对女儿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甚至逼迫她作出极端选择。这种行为彻底摧毁了董竹君对这段婚姻的最后忍耐。 决断的一刻到来时,董竹君彻底清醒,她意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和女儿们将永无宁日。在一次家庭冲突中,夏之时的暴力行为几乎伤及董竹君的性命,幸亏侄子及时出手相救。 终于,董竹君决定带着女儿们离开,她选择为自己和女儿们寻找一个更加公正和安全的环境,她们前往上海,寻求新的开始。而那张1928年的全家福,成为了夏家人最后的合影。 离家的那年,夏大明尚只两岁。这个小小的年纪,让他无法理解母亲为何突然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母亲的记忆越发模糊,积累的是不解和怨恨。 1935年,董竹君在上海创办了锦江饭店。虽然事业有成,但牵挂从未减少。她通过好友王云帆,试图弥补与儿子的关系,了解他的生活状态。王云帆从四川返回后带回了关于夏大明的消息,他的话透露出夏大明的冷漠与误解,这让董竹君深受触动。她意识到,仅凭偶尔的关心是难以修复这段母子关系的。 董竹君决定开始与儿子通信,希望逐步打开他的心扉。岁月流转,夏大明渐渐长大,通过家中勤务兵卢炳章等人的叙述,他开始理解母亲当年的选择。他了解到,母亲的决定并非出于自私或忽视,而是一种无奈的牺牲。 抗战胜利后,夏大明终于有机会回到母亲身边。与他的四个姐姐相比,他对父亲保持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父母间的矛盾主要源于父亲的重男轻女观念。他曾幻想父母能够复合,尤其是在姐姐们已经成年的情况下,他认为家庭的旧矛盾应当不复存在。 1948年夏之时通过夏大明传递的示好信未能改变董竹君的心意。信中夏之时提到上海形势的危险,暗示家中已为他们准备好了避难之所。但董竹君对此信只是默然,没有任何回应,这让夏大明意识到,他们母子的生活已经与过去划下了界限。 董竹君的余生中,她再未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未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伴侣。她从28岁一直到97岁,独自一人生活了70年。
董竹君怀第5胎时肚圆爱吃辣,丈夫怒骂:“又多一个赔钱货!”15年后,她携带4个女
青史如烟啊
2025-04-15 10:29:30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