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天,延安的一顿普通晚饭,毛泽东看见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开口就问:“你喜欢读什么书?”男孩抬头,说:“《三国演义》。” 毛泽东追问:“你最佩服谁?”男孩答:“曹操。”这一回答让毛泽东愣了一下,接着笑了,夸他:“这娃娃不一般,将来一定是个人才。”这个男孩,就是后来当上国务院总理的李鹏。 那天晚上是在延安中央机关的小灶食堂,陈云带着李鹏去吃饭,毛泽东也来了,身边是江青。 几个人在饭桌上遇见了,毛泽东看见李鹏,就问陈云这是谁的孩子。 陈云说:“烈士遗孤,李硕勋的儿子。”毛泽东一听,想起来了:“李硕勋,我记得,他是在海南牺牲的。” 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重要人物,1931年被捕后遭国民党枪决,年仅二十九岁。 母亲赵君陶是赵世炎的妹妹,也是烈士后代,可以说,李鹏生下来,命运就已经绑在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李鹏小时候生活颠沛,父亲牺牲时,他才三岁,母亲为躲避追捕,带着他在四川、重庆一带漂泊。 后来经过周恩来安排,把他送到延安来,由陈云、蔡畅等人照顾。 到延安之后,李鹏进了延安中学读书,住在杨家岭附近的院子里,跟很多烈士遗孤一起生活。 他不是那种爱闹的孩子,话不多,成天捧着一本书。 那时候延安的孩子喜欢看《水浒传》,李鹏就喜欢《三国演义》,尤其喜欢琢磨人心。 毛泽东那天吃饭的时候听说他喜欢曹操,有点惊讶。 按常理说,曹操是反派,可李鹏说:“曹操烧了那些下属通敌的书信,是为了稳住人心。 他有大局观。”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跟陈云说:“这孩子要好好培养。” 毛泽东自己也是读《三国》的,他对曹操的评价一直比较高,说他是“治世之能臣”。 所以看到小小年纪的李鹏说出这样的话,感到稀奇。 这件事之后,李鹏被延安的很多人记住了。 那会儿延安生活清苦,吃的是高粱米窝头、南瓜汤,小灶食堂也不过多几个红薯、白菜。 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帮革命者还愿意关心一个孩子怎么看《三国》,就知道他们是真拿下一代当回事的。 李鹏在延安生活几年,后来因为学习成绩好,1948年被送往苏联留学,读的是莫斯科动力学院,学电力专业。 在苏联期间,他住在学生宿舍里,和一群中国留学生一块吃大锅饭。 他常常泡在实验室,有时候一干就是一整夜。 1955年,他回到国内,进了东北的丰满水电厂做技术员。 李鹏干活特别踏实,他不摆架子,也不靠背景,他在水电部门一步步往上走,从副厂长、工程师、再到水电部部长。 他参与建设了新中国早期最重要的一批水利工程。 比如葛洲坝、鲁布革等水电站,他都亲自过问技术方案,还会到工地上去住。 到1980年代,李鹏的技术背景被党内高层看重。 1983年,他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能源、电力、交通等领域。 1987年,赵紫阳转任总书记,李鹏接任国务院总理,很多人都记得他那句老话:“总理不是官衔,是责任。” 李鹏做总理的那些年,正是改革开放关键阶段,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 比如价格双轨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还有经济特区的建设。 他不是搞宣传的人,也不喜欢上台讲话,他习惯看文件、抓落实,经常开会到深夜,第二天照常早上八点准时上班。 他也不是没有争议。但即便在风头最紧的时候,很多人仍然记得那个在延安小灶饭桌上谈曹操的少年。 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那种“国家大事优先”的观念,一直没变。 2003年李鹏退休,他开始写回忆录,也常回家陪家人,他不喜欢社交,也不上电视,他的生活很简单。 2019年去世后,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的碑文很简单,没有头衔,也没有头衔以外的修饰。 当年毛泽东的那句“这娃娃不一般”,像是一种命运的预言。 但真正让这句话应验的,是李鹏几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路。 那个秋天的饭桌对话,不过是个开头。
1942年秋天,延安的一顿普通晚饭,毛泽东看见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开口就问:“你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15 02:24:02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