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后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的遗体却在送往安葬途中两次掉落,护士郑英发觉不对劲,在打开塑料棺袋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让人震惊! 1984年,战士李陶雄在前线中弹,军医抢救无效,宣布牺牲。他的遗体在送往安葬途中却两次掉落,护士郑英察觉不对,打开塑料棺袋时,眼前的一幕让人瞠目结舌——这个被认定“死去”的英雄,竟然还有生命迹象! 李陶雄,广西人,出身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靠种地过活,日子紧巴巴的。但李陶雄从小就不是那种服输的人,干活麻利,性格倔强。18岁那年,他跟很多人一样,怀揣着保家卫国的想法,告别爹妈,跑去参军了。1981年,他正式穿上军装,加入广西独立师1营3连,还入了党,胸前别上党徽,那一刻他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也更有奔头了。 部队里,李陶雄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主儿。训练场上,他总是冲在最前面,射击准,跑步快,战术演练也拿得出手。战友们都说他吃苦耐劳,没啥架子,谁有困难他都乐意搭把手。没多久,他凭实力当上了班长,带着一个叫“尖刀班”的小队,在连队里混出了名堂。大家都觉得,这小子有前途。 1984年,中越边境打得热火朝天。那时候,中越关系紧张,边境线上三天两头有冲突。李陶雄跟着部队上了前线,任务是支援1连拿下茅山战役里的7号高地。这地方地形不好,敌军占着高点不说,还埋了一堆地雷,想过去跟趟雷似的。李陶雄带着尖刀班,硬是靠着过硬的排雷本事,一步步把雷区清了,给大部队开了路。 5月9日,战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候。敌军开始反扑,炮火跟不要钱一样砸过来,地上全是弹片飞溅。李陶雄带着班里人死守阵地,眼看着战友被压制,他冲上去掩护大家撤退。结果这一冲,他自己倒下了——身上被170多块弹片打中,血流了一地。战友们红着眼把他抬回来,军医一看,伤太重,抢救了半天,还是宣布没救了。部队给他追记了个二等功,家里人接到烈士证书,哭得撕心裂肺。 按理说,故事到这儿就该结束了。可事情偏偏没那么简单。李陶雄的遗体被装进塑料棺袋,准备送去安葬,结果路上出了怪事——车子颠了两下,遗体居然两次从车上掉下来。护士郑英当时在场,她心里犯嘀咕:这咋回事儿,太邪乎了吧?她走过去一看,发现李陶雄的眼睛好像没完全闭上,摸了摸,身上居然还有点温。她赶紧喊医生过来检查,这一查不要紧,他的心脏竟然还在微弱跳动! 这下全乱套了。大家手忙脚乱把他送去广西303医院抢救,后来又转到后方的大医院。医生们给他做了五十多次手术,从身上掏出170多块弹片,整整78天,他都在跟死神较劲。醒过来后,他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咋样,而是问部队打得怎么样,战友们安全不安全。听到大家都好,他才松了口气。 李陶雄这回是真捡了条命回来,但代价不小。他的左眼瞎了,右眼视力也差得厉害,身上还有二十多块弹片取不出来,走路都费劲。可这家伙硬气得很,从没抱怨过一句。他老挂在嘴边的话是:“能活着就不错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这算啥。”战友们来看他,都说他命大,也佩服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退役后,国家没忘了他,给他建了档案,伤病有帮扶,生活也有保障。他虽然身体不行了,但心没闲着,总想着为国家再做点啥。他的故事传开后,不少人被他感动,说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样子——打不倒,压不垮。 现在想想,1984年那会儿,边境线上死了多少人啊。李陶雄算幸运的,好歹活下来了,可那些没回来的呢?他们的爹妈、兄弟姐妹,谁不是哭干了眼泪?和平这东西,平时不觉得啥,真打起仗来,才知道有多金贵。李陶雄的故事不是啥传奇,就是一个普通人被卷进战争,拼了命活下来的真实写照。他后来安安静静过日子。可他那股子忠诚和勇气,搁谁身上都得服气。
1984年,战士李陶雄中弹后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的遗体却在送往安葬途中两次掉落
运赛过去
2025-04-15 01:24:0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