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异食癖的故乡热点科普前面一条说了“异食癖”用在这里是错误的。比如所说的“

紫青看生活 2025-04-15 01:13:55

冰岛 异食癖的故乡热点科普

前面一条说了“异食癖”用在这里是错误的。比如所说的“臭鲨鱼”,其实是当地一种很传统的食物。《风味人间》中,就拍过它。

在冰岛的海域中,生活着许多格陵兰鲨鱼。这种鲨鱼体型很大,最大的可以长到7米以上,体重超过1吨,一般捕猎到的也有三四米长,400公斤左右。或许是寒冷的气候让它们极为慵懒,所以又被称为“格陵兰睡鲨”。

睡鲨长得很慢,据说甚至可以慢到每年只长1厘米多。

长这么慢,体型却又很大,可想而知:它们,实在很长寿。实际上,确定睡鲨的年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许多鱼的耳朵中有一块“耳石”,上面有类似树木年轮的纹理,可以用来相当精确地判断鱼的年龄。而格陵兰睡鲨的耳中却没有这块耳石,科学家们也就只好另辟蹊径。

2016年,有科学家对睡鲨眼球中的晶状体进行碳14测定,用来估计它们的年龄。在所测的28只雌性睡鲨中,有一只长5.02米,测出的年龄是392岁。不过这种方法误差比较大,实际的年龄可能是在272到512岁之间。

但即使按照可能的下限来看,272岁也是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了。要是卖到中国,按照“以形补形”传统思维,鼓吹“吃了长寿”,是不是忽悠到一大拨养生爱好者?

冰岛人食用睡鲨的历史至少有700年。

在当时,这种体型硕大的鱼,或许是食物匮乏的冰岛人可以获得的食物来源。就果腹而言,睡鲨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但是,这种动物相当奇特,肉中含有大量的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在人体内,氧化三甲胺会转化成有毒物质三甲胺,所以直接吃睡鲨的肉会导致中毒,症状类似严重醉酒。

不清楚古代的冰岛人是如何发展出了加工睡鲨的方法。直到今天,冰岛人还基本上遵循着前人传下来的“古法”。首先,在砂石地里刨出一个坑,把大块的睡鲨肉放进去,用砂石掩埋,再用石头压住。在石头的重压下,鱼肉中的水会被挤出,氧化三甲胺和尿素也会随着流出。在这个过程中,鱼肉被发酵,鱼肉的质地和颜色也随着发生改变。数月之后,这些鱼肉被挖出来,洗干净切成小一些的块,挂在通风的室内慢慢晾干。再经过数月,肉中的水充分散失,表面出现硬皮。去掉硬皮之后,里面的部分是软嫩细腻的,就可以食用了。

对于这种经过数月发酵风干之后的格陵兰鲨鱼肉,《风味人间》中的解说词很委婉:作为对渔猎历史的纪念,原始而古老的食物,在今天的冰岛被保留下来。鲨鱼肉虽然营养丰富,但气味却相当刺鼻。对于初尝者,要享受它独特的风味,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好奇心,那么也许,你需要一杯烈酒。

其实,直白的话应该是:这种食物是古人在食物匮乏的年代不得已的选择,本身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它的气味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够克服。

所以现在,即便是在冰岛当地,臭鲨鱼也只是在老年人中有比较多的拥趸,对于年轻已经失去吸引力。现在的年产量也已经很少,有报道称每年只有20吨左右。按照冰岛35万人口来算,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费量只有60克左右。

0 阅读:0
紫青看生活

紫青看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