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尽天良!”厦门,一公司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股东们利用保洁没文化,以发补贴为由,100元将公司卖给了保洁,让其承担巨额债务自己跑路!网友:这套路很常见,找专门背债的!
100元就能买下一家公司的股权?
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厦门陈女士(化名)的身上。
陈女士和丈夫在厦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保洁员已经多年,虽然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但二人踏实肯干,从未有过怨言。
因为年纪较大,对各种政策和数字操作不是很熟练,所以当公司法定代表人黄某在2023年10月底突然提出:“公司准备给员工申请一笔政府补贴,每人需要提交身份证和完成一些线上流程”,他们感到既惊喜又困惑。
黄某在公司口碑一向不错,说话温文尔雅,也常给员工送节日礼物、帮忙协调宿舍问题,所以当他提出需要员工配合办理所谓“补贴申请”时,没人多想,纷纷配合操作。
由于陈女士年纪较大、眼神不好,对手机操作也不熟练,黄某笑着接待了她,拿出一份打印好的“补贴申请流程”,说:“只要走个流程,政府就会给发几千块,放心吧,没风险。”
他一边说着,一边让陈女士出示身份证,并将她的手机接过来,说要帮她“快速提交资料”。
陈女士也没多问,便把身份证递过去,手机也解了锁。
操作过程中,黄某让她在一份打印的协议书上签字,并称这只是“核对信息的常规手续”。签完后,还收了她100元,理由是“系统服务费用”。整个过程看似顺利,陈女士也没有在意什么异常。
到了11月中旬,姐夫无意中查企业信息,竟然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某公司的工商注册页面,职位是“执行董事兼法人代表”,而陈女士竟是“唯一股东”。
两人当场愣住了,怎么会从保洁员变成公司老板?回想起来,他们这才惊觉:被骗了!
他们赶紧报警,但真正的真相,是在法院开庭时才逐步揭开。
原来,该公司早就官司缠身,已经拖欠了多笔债务,早被法院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企业”名单。
黄某等原股东,眼见公司难以为继,便处心积虑“甩锅脱壳”。
他们特意物色老实、文化程度不高、又信任公司管理层的老员工,用几句“补贴申报”的幌子、象征性的100元,就将公司整个股权转让了出去。
更可怕的是,转让后他们迅速将公司注销,连原办公场所都人去楼空。
在法庭上,黄某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她自己签的协议,我们流程都合规。”还试图用合同文本为自己开脱。
但法院通过调查银行交易记录、证人证言、以及双方的文化理解能力、签署情境等综合判断后明确指出:陈女士根本没有真实的股权认知,也从未了解该公司债务状况,其签约行为属于“重大误解”甚至“被欺诈”。
法院最终判决撤销该股权转让协议,并将股东身份和法人代表身份恢复至原始三人名下——黄某、国某和曾某。
判决结果下来时,陈女士和姐夫终于松了口气,但那段“被当枪使”的经历,却让他们心有余悸,久久难以释怀。
而这一事件也提醒更多人:在签任何合同之前,千万要三思,尤其是涉及公司股权、财产转让等关键内容时,切勿轻信口头承诺,更不要随意交出身份证和手机操作权,否则后果可能远比想象中严重。
信源:厦门日报
白丁俗客
建议恢复剥皮抽筋
用户10xxx97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