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说出来了!”杭州李先生花100万买的学区房,却在税务窗口遭遇晴天霹雳——系统评估价竟比成交价高出25万,工作人员要求他按125万缴纳契税。暴怒的李先生当场质问:“我现在按125万卖给你们税务局,你们收不收?”这番灵魂拷问让办事员一时语塞,却也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
这场看似荒诞的争执,实则撕开了房地产税收制度的深层矛盾。在房价波动剧烈的当下,全国多地出现"阴阳合同"避税乱象:某二线城市曾查获开发商以5000元/平方米备案价销售,实际成交价却达2万元/平方米的案例;更有业主为省税费,与亲属串通签订低价转让协议。税务部门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本是为堵塞这些漏洞,却意外引发了新的争议。
支持评估征税的网友算过一笔账:若按实际成交价计税,面对"1元房"这类极端案例,国家税收将损失惨重。以北京某豪宅为例,若买卖双方串通以10万元成交,按1%税率计算,契税仅需缴纳1000元,而实际市场价可能高达5000万元,合理契税应达50万元。这种"钻空子"行为不仅造成国家税收流失,更会扰乱市场定价体系。
但反对者也有切肤之痛。刚在郑州买房的张女士哭诉:"首付已经掏空六个钱包,现在又要按评估价多交3万契税,这简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数据显示,当前全国有超60%的购房者需贷款购房,评估价与成交价差额产生的额外税费,往往成为压垮刚需群体的"最后一笔钱"。
法律界人士指出,现行《契税法》明确规定"计税依据为不动产成交价格",但实际操作中,全国36个主要城市已建立价格评估争议解决机制。当纳税人对评估价有异议时,可申请复核评估或提供交易凭证自证。某税务专家建议:"可建立'成交价-评估价'双轨制,对价差超过10%的案件启动专项核查,既保障税收公平,又避免误伤合理交易。"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房地产调控与民生保障的平衡难题。当"房住不炒"遇上"减税降费",如何既守住国家税基,又不增加百姓负担?或许答案就在精细化治理之中——让税收制度既有钢牙利齿,又不失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