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家族基金--范仲淹出资将自己的所有钱买成了上千亩地--并且严格规定,只能外卷,不能内卷--随着时间流逝,多少家族都没了,范氏依旧坚挺--明朝范家中进士者30人,清朝光是顺治一朝就有十二人中进士。--这就是最早的基金会,比现在欧美家族的都要早 范仲淹,989年出生在苏州,家里穷得叮当响。幼年丧父,妈改嫁后日子更苦,但他愣是没被生活打倒。小时候挑灯夜读,冬天冻得手脚发麻也不放下书。1015年,他考中进士,正式混进官场。范仲淹这人直脾气,上书就敢怼朝政毛病,后来还搞了个“庆历新政”,想收拾烂摊子,减轻老百姓负担。可惜动了权贵的蛋糕,被贬了好几次。尽管仕途不顺,他没闲着,修水利、办学校,干了不少实事。文学上,他写的《岳阳楼记》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现在还让人热血沸腾。 到了1050年,范仲淹第三次被贬,心态估计是“老子不玩了”,但他没消沉,反而干了件大事——拿出所有积蓄,建了个家族基金会,叫范氏义庄。这玩意儿可不是随便搞着玩的,他要确保范氏后人吃得饱、过得好,还得有点出息。 范仲淹眼光毒得很,知道宋朝那会儿土地是最靠谱的资产。他在苏州买了千亩良田,那地方水好土肥,种啥都收成不错。买完地,他没撒手不管,而是亲自写了份《义庄规矩》,这可是中国最早的基金会章程。规矩里写得清清楚楚:钱咋花、谁管账、干啥用,全有章法。比如给族里人读书的钱、结婚丧葬的补贴、救济穷亲戚的开支,都列得明明白白。最牛的是,他把管钱的人和拿钱的人分开,谁也别想乱伸手。这种设计,搁现在看都高级得很。 范仲淹给义庄定了条铁律:只能外卷,不能内卷。啥意思?外卷就是拿田里的收益再去买地、搞发展,让财富滚雪球;不内卷就是不许族里人私吞公产、窝里斗。土地赚的钱由专门的人管着,定期公开账本,谁也别想浑水摸鱼。这招太狠了,别的家族经常因为分家产打得头破血流,范氏愣是靠这规矩躲过了内耗的坑。时间一长,财富越攒越多,家族也越来越稳。 范仲淹1052年去世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没掉链子,继续把义庄发扬光大。他们不光守住老爹的规矩,还往里投钱,把义庄规模越搞越大。从最开始的千亩良田,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的地盘已经膨胀到5300亩。这增长咋来的?田租和粮食收入的一部分拿去买新地,剩下的管族里开销,循环往复。范氏子孙也争气,谁有钱了就往义庄里砸,形成了一股“家族众筹”的劲头。 义庄不光是存钱的地儿,还是个“造人”机器。范仲淹早看透了,家族要长久,光有钱不行,得有人才。他在规矩里写明,义庄要掏钱供族里小孩读书,从启蒙到考科举,全包。这招效果太炸裂了。明朝时,范氏出了30个进士,清朝顺治年间,十几年就冒出12个进士。这些人考上后混得不错,回头再把钱投进义庄,等于给家族开了挂。教育这块的投资,硬是把范氏变成了“进士生产基地”。 义庄这套模式耐操得很。宋朝灭了,元朝来了,再到明清换代,甚至打仗闹灾,义庄都没崩。咋回事?一是它靠土地吃饭,地只要在,收益就断不了;二是管钱的人得按规矩来,谁也别想瞎搞;三是开支上“量入为出”,总留点余粮滚下去。别的家族一遇乱世就散架,范氏却靠这套稳扎稳打的玩法挺了过来。 说到家族基金会,欧美那帮贵族老爱吹自己多会玩信托,可范氏义庄比他们早蹦出来好几百年。13世纪欧洲才开始搞类似的东西,范仲淹1050年就整出了成熟版本。他这套不光管用,还接地气:土地做底,制度管人,教育造血,外卷攒钱。搁现在看,这不就是家族企业的雏形吗?比起西方动不动就请律师搞复杂的信托,范仲淹这模式简单粗暴还管用。
范仲淹的家族基金--范仲淹出资将自己的所有钱买成了上千亩地--并且严格规定,只能
摔摔说史
2025-04-14 20:29:2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