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陕西一小伙因家里太穷,决定去伊拉克当雇佣兵,3年可以得到100万,可刚到伊拉克没多久,他的头部就不幸中弹了…… 2012年的一个清晨,伊拉克巴格达郊外硝烟弥漫。一队武装人员正护送着一位商人前往机场,突然道路两侧响起密集的枪声。25岁的中国青年白晓保躲在装甲车后,正在与袭击者展开激烈交火。就在这时,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部飞过,在防弹头盔上留下一道刻痕。这惊险的一幕,让他不禁回想起三个月前那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在此之前,白晓保正在北京打工。一天,他在中介公司的招聘栏里看到一则特殊广告:某中资企业正在招募赴伊拉克安保人员,年薪100万。这个数字对一个普通打工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伊拉克局势动荡,战火不断,这份工作意味着要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面对这份高风险的工作,白晓保没有犹豫太久。这与他的家庭处境有关。他的父亲因腿伤只能靠修理小家电维持生计,母亲患有腰椎疾病无法工作。更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的是,弟弟白晓伟因打架斗殴获刑入狱,高额的医疗费和律师费让这个本就拮据的家庭陷入了债务危机。 当白晓保和母亲四处寻求亲戚帮助时,换来的却是冷眼和责备。一位叔叔当面指责他们"教养不够",这句话像一把刀刺痛了白晓保的心。父亲在奶奶葬礼上给了他一记耳光,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深刻认识到,要改变家庭困境,唯有自己拼搏出路。 2008年,21岁的白晓保来到北京寻找机会。然而,没有学历和背景的他,找工作处处碰壁。最终只得在一家写字楼当起了保安,微薄的工资连自己的温饱都难以保障,更别说帮助家里还债。就在他对未来感到迷茫时,那则高薪招聘广告出现在他面前。 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反恐安全培训,白晓保成功入选。在临行前,他签署了一份保险合同。合同规定,如果他在执行任务期间遭遇不测,家人将获得400万元的赔偿金。他郑重地在受益人一栏写下母亲的名字,这是他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生命也能值这么多钱。 就这样,白晓保和其他五名中国人一起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在那里,等待他们的将是漫长的三年雇佣兵生涯。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平安归来,但为了改变命运,这些年轻人选择了在战火中搏一次机会。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白晓保的人生轨迹,也让他对生命和和平有了全新的认识。 初到伊拉克的白晓保很快就领教了战区的残酷。从机场到营地的路上,就遇到了路边的交火事件。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让这个年轻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战争的气息。然而这仅仅是开始,在营地里,他被安排做最基础的看门工作,每天听着远处此起彼伏的枪声入睡。 通过努力表现,白晓保逐渐得到了上级的信任。在一次护送银行家的任务中,他沉着应对武装分子的袭击,成功保护了目标安全撤离。这次经历让他获得了晋升机会,开始担任贴身保镖的职务。三个月后,他与当地一家军事承包商签约,正式成为一支12人小分队的成员。 在执行任务期间,白晓保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他所在的车队遭遇伏击,司机当场中弹身亡,失控的车辆将他甩出数米远。在战友的掩护下,他才得以脱险。另一次任务中,队友不慎踩到地雷,白晓保被爆炸的气浪掀飞,手臂被弹片击中。 除了执行护送任务,白晓保还接触到了战区的人道主义危机。在当地难民营,他看到了许多失去家园的平民。一些难民讲述了他们如何在战火中失去亲人,如何在颠沛流离中寻求庇护。这些经历让他对和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伊拉克期间,白晓保还结识了来自其他国家的雇佣兵。他们之间分享各自的经验,交流对局势的看法。这些国际视角让他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新的理解。一位来自东欧的老兵告诉他,在战区最重要的不是武器,而是理性和判断力。 三年后,白晓保平安回到了中国。在同期入职的六个中国人中,只有他一人生还。回国后的第一顿饭是一碗兰州拉面,没有战火纷飞,没有随时可能响起的枪声,这种安宁让他感慨万分。 用在伊拉克挣到的钱,白晓保首先替家里还清了债务,给父母买了新房,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和朋友一起在上海开办了安保公司。凭借在战区积累的经验,公司很快就站稳了脚跟。 2018年,白晓保创立了中泰企业协会,致力于为中泰两国企业提供服务。他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同时,他还担任了多家驻华企业的首席安全顾问,将自己的经验用于帮助更多人。 现在的白晓保经常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经历,他说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让更多人珍惜和平。在他看来,自己能从战火中生还已经是莫大的幸运,而能在和平的国度里继续追逐梦想,更是值得珍惜的机会。
“如果没有中国,你现在还是奴隶”,高教授这番话说得太对了!辩论赛上,一位非洲
【178评论】【9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