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说「口和而知五味」,但现在太多的人却偏偏出现了「口不和」的状态:只知咸鲜、辛辣、酸涩、苦,以及比较明显的甜味,而不能从「甘淡」之中体会到食物的本味,最终把脾胃也引到了「不和」的状态里,身体跟着就「不和」了。其实脾胃出问题,很多时候是因为口味偏好、贪嘴犯馋,或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吃了太多脾胃不喜欢的东西。日积月累,嘴巴是满足了,但脾胃也跟着受伤了。7类食物看似美味,却可能是伤害你脾胃的元凶,也可能是你在调养脾胃这条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1、生
指未经加热烹饪的食物,如鱼生、生腌、刺身、冷沙拉、凉拌菜、加了生海鲜的寿司等。此类食物入口的温度偏低,容易抑制脾胃功能,同时也在暗地里损耗着脾胃的阳气。有的人吃完这些东西,或者长时间吃,免不了会消化变差、拉肚子/大便不成型、肚子怕凉、总是肚子疼。而且,这类食物相比热食而言更难消化,稍不注意就会诱发脾胃积滞。脾胃堵上了,不仅影响正常功能,还容易生出痰湿和邪火,给整个身体拖后腿。
2、冷
①指入口温度低于体温的食物,比如冰镇西瓜、凉饮料、雪糕、刚从冰箱拿出来的食物等;
②指性质偏寒凉的东西,比如火龙果、猕猴桃、草莓、梨、柿子、香蕉、圣女果、椰子水、西瓜、香瓜、黄瓜、苦瓜等。
3、黏
①指粽子、汤圆、八宝饭、黏豆包、驴打滚等等主要以糯米/黄黏米为原料的「黏食」;
②指性质比较黏腻的滋补之物,如阿胶、鹿胶、海参、花胶、熟地等。
4、滞
很容易引起滞气、打嗝、胀肚、反酸的食物,比如红薯、芋头、南瓜、土豆、栗子、粗粮杂豆、死面饼、硬面条等。
5、肥
意为肥美滋腻。不仅指我们常规意义上的肥肉、内脏、动物头蹄,还包括:
①油炸、煎烤的食物,不限于油条、炸糕、炸鸡、烤串等;
②含油脂高的食物,比如种子类的坚果;
③动物蛋白或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比如阿胶、鹿胶、海参、鲍鱼、花胶、蹄筋、牛奶等。
6、甘
特指在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糖、代糖或甜味剂的食物,比如各种点心、巧克力、糖果、果汁、汽水、奶茶等。
7、厚味
指食物调味过重。自家做饭也好,在外面吃东西也罢,总会有人嫌「嘴淡」「不够味」而吃得过甜、过辣、过咸、过酸、过油……同时也包括放太多味精、鸡精或其他增香增味调料的「过鲜」。
长期重口味,容易把身体对于味道的期待值无限拉高,掉进恶性循环,接着就导致脏腑失衡、脾胃精气耗伤,难免会出现食欲更差、身体更燥、消化更弱、痰湿更多、口臭更重、气色更差等等问题……
总的来说,「节制」也好,「忌口」也罢,意思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完全不能吃,而是让大家根据自己各自的体质,分情况去决定吃不吃、吃多少、吃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