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竟翻出来36w两的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随即乾隆查看账本,脸色铁青,一脸无奈的让人把东西还了回去,还让他配享太庙. 乾隆十五年八月的一个清晨,桐城张府门前突然出现了一队官兵。带队的钦差大臣德保手持圣旨,率领十余名随从和两百名兵丁,不由分说便闯入了府中。这位曾经的三朝元老张廷玉,此时只能跪在地上,带着全家恭迎圣旨。 张廷玉早已遵照皇帝旨意,将历朝皇帝赏赐的字画、珠宝、衣物都收拾妥当,准备交付钦差。然而,德保似乎并不满意于此。他下令手下兵丁分头行动,四处搜查府邸的每个角落。那些精美的箱柜被撬开,庭院里的地面被挖掘,就连墙壁都未能幸免。一时间,张府上下被翻得天翻地覆。 就在这场大搜查中,兵丁们在张府的密室里发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数量惊人的白银堆积其中,经过清点,总额高达三十六万两。这个数字即便在当时也是一笔巨款,更何况这是一个自称清廉的文官家中搜出的财富。 消息很快传到了乾隆帝耳中。起初,乾隆确实动了怒,认为这位号称清正廉洁的老臣竟然私藏如此巨额财富。"好你个文官清流!"他甚至忍不住笑出了声,觉得终于抓到了这位老臣的把柄。 但是,当张府的账本被呈上案头,乾隆的表情渐渐凝重起来。那些详实的记载显示,这笔财富并非贪污所得,而是张廷玉几十年来的俸禄积累和合法收入。每一笔来源都清清楚楚,每一两银子都有据可查。这位老臣在仕途上可能有种种缺失,但在钱财问题上,确实经得起推敲。 乾隆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原本以为能借此机会坐实张廷玉的罪名,没想到反倒证明了这位老臣在理财上的严谨。最终,他只得下令将搜出的财物悉数归还张府。这个决定虽然出于无奈,但也显示出一位帝王在面对事实时的某种克制。 这场抄家风波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人对此议论纷纷,有人感叹张廷玉的遭遇,也有人对其积累如此多的财富表示不解。但更多的人看到了这件事背后君臣关系的微妙变化。一个曾经受命辅政、位极人臣的大员,最终难逃被抄家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这次抄家事件之后,张廷玉的处境更加艰难。虽然财物被归还,但这位曾经的三朝元老的名誉已经受到了严重打击。他终日闭门不出,很少与外人来往,这种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要理解张廷玉的悲剧性结局,必须追溯他显赫的从政经历。这位安徽桐城人出身书香门第,二十九岁就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他的才能很快得到朝廷赏识,四十五岁便升任礼部侍郎,在雍正年间更是连续升迁,最终成为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 在康熙、雍正两朝,张廷玉表现出极强的政务能力。他主持编纂了《明史》,参与处理了多起重大政治事件,在朝廷中树立起"能臣"的形象。雍正临终前,特别委任他为辅政大臣,这份信任可见一斑。然而,时移世易,到了乾隆年间,这位老臣的处境却每况愈下。 乾隆十三年正月,一场新年宴会成为转折点。年近八旬的张廷玉趁着与皇帝私下谈话的机会,提出了退休请求。这个请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然不够明智。乾隆随即以"配享太庙者不可归田"为由予以回绝,并在第二天通过谕旨公开了这次谈话的内容。 此后,张廷玉与乾隆之间的关系急转直下。在朝廷的日常政务中,这位老臣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关注。乾隆对他的"巧滑"性格越发不满,认为他做事过于圆滑,缺乏忠诚。特别是在满汉之别的问题上,乾隆对张廷玉这样的汉族大臣总是存有戒心。 事情在乾隆十四年达到了一个新的低点。当时张廷玉因病未能及时觐见谢恩,只派儿子代为传达,这一细节却引发了乾隆的雷霆之怒。皇帝认为这是对君主权威的不敬,当即下令严加训斥。张廷玉仓促进宫请罪的举动,更是暴露了朝中官员之间的消息传递网络,进一步加深了乾隆的不满。 雪上加霜的是,张廷玉的亲家朱荃在担任四川学政期间,竟然隐瞒母丧赶考,此事被御史揭发。这一丑闻直接牵连到张廷玉,因为朱荃最初就是由他举荐入仕。乾隆由此对张廷玉的品行产生了更大的怀疑,最终导致了此前所述的抄家风波。 尽管抄家的结果证明了张廷玉在钱财方面的清白,但他的政治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在家中度过最后五年后,这位曾经的三朝元老于乾隆二十年溘然长逝。或许是出于对这位老臣的某种愧疚,乾隆最终还是恢复了他的配享太庙资格,并赐谥文和。 张廷玉的一生,从显赫的政治生涯到最终的凄凉结局,折射出清代君臣关系的深刻变化。他的才能和功绩无可否认,但在君权日益强化的政治环境下,即便是位极人臣的大员,也难逃帝王翻云覆雨般的恩威。这段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竟翻出来36w两的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
成双影夜色
2025-04-14 16:52: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