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伪装成老农,去军部开会,不料,却被汉奸挡住了去路,汉奸拿枪指着他们,下一秒,张云逸在汉奸们的注视下,带走了其中两名汉奸。
1942年秋天的淮南平原笼罩在日伪军扫荡的阴影下,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接到紧急军情需要赶往军部,50岁的老将换上粗布短褂,往腰间别了把生锈镰刀,带着两名同样扮作庄稼汉的警卫员钻进了青纱帐。
3人在芦苇荡里七拐八绕走了半日,裤脚沾满泥浆的他们刚走到河边接头点,忽然听见芦苇丛里传出枯枝断裂的声响。
张云逸抬手示意队伍停下,眯起眼睛打量本该有联络员接应的河滩,岸边歪斜的茅草棚子门板半开,晾在竹竿上的破渔网随风摆动,唯独不见人影。
他抓起地上半截烟头搓了搓,烟丝还是湿的,看样子这里20分钟前肯定有人待过,3人当即调转方向往西边岔路走,却迎面撞上6个端着步枪的汉奸。
领头的三角眼拿枪口顶着张云逸胸口,问他天快黑了要去哪,警卫员小王操着本地口音说要去对岸采草药,话没说完就被汉奸用枪托砸在肩膀上。
张云逸佝偻着背往前挪了半步,压低声音说他们是奉了日本宪兵队的差遣,专门来逮新四军大官的。
看汉奸半信半疑,他故意撩起衣角露出鼓囊囊的腰包,里头其实塞着两块路上捡的鹅卵石。
没曾想他这招虚张声势还真唬住了汉奸头目,张云逸趁热打铁说要带他们去领赏,哄得两个汉奸跟着上了渔船。
船刚离岸他就猛咳三声,两个警卫突然掏出藏在芦苇里的短枪顶住汉奸后腰,船老大一篙子把船撑进河心,等岸上剩下的汉奸反应过来,小船早消失在暮色里。
而他临危不乱的本事可不是凭空来的,3年前张云逸带着300多战士在清水潭打伏击,把日伪军引进芦苇荡绕了三天三夜。
战士们分成十几股小队,今天在东边放冷枪,明儿在西边烧粮草,硬是把2000多敌人拖得精疲力尽,最后趁着大雾发起总攻,愣是用土炮轰开了日军装甲车。
要说张云逸最拿手的还是因地制宜的战术,1940年国民党调集重兵围攻皖东根据地,他带着参谋们把方圆百里的山沟水洼摸了个遍,发现定远县城外有条五里长的葫芦形山谷,当即定下围城打援的计策,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县城,等敌人援军钻进山谷,埋伏在山梁上的20挺机枪同时开火,打得对方丢盔弃甲。
这种灵活机动的打法在新四军里出了名,皖南事变后部队重建,面对日伪军的铁壁合围,张云逸发明了"跳蚤战术"。
大白天战士们藏在老乡家地窖里,夜里分成十几支小队同时出动,专挑敌人岗哨换班时下手,今天端掉伪军炮楼,明晚炸了日军卡车,气得鬼子指挥官大骂新四军比夏天的蚊子还难缠。
别看张云逸打起仗来鬼点子多,带兵却是出了名的细心,那年月根据地里缺医少药,他特意从上海搞来两箱奎宁片,叮嘱卫生员每天盯着战士们按时吃药。
炊事班烧饭他总要凑过去看,发现哪个战士碗里饭菜少了,立马把自己的窝头掰一半塞过去。
当虎口脱险的经历传到军部,陈毅拍着桌子直乐:"咱们张副军长这是把孙子兵法玩成活的了!"后来被活捉的两个汉奸经过教育加入抗日队伍,逢人就讲那段被老农智擒的经历。
他们说那天看着张云逸布满老茧的手和晒得黝黑的脸,打死也想不到会是新四军的大首长。
从参加黄花岗起义到开辟淮南根据地,张云逸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里,这种化险为夷的场面不知经历过多少回。
战士们都说跟着张副军长打仗心里踏实,再险的局他都能找出破绽,就像那回河边遭遇汉奸,别人眼里是绝境,到他这儿反倒成了抓舌头的好机会。
如今站在当年脱险的河滩上,还能找到那艘老渔船的残骸,朽木上爬满青苔的弹孔,默默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而张云逸那句"敌人举枪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慌了神"的口头禅,至今仍刻在当地纪念馆的墙上。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海南日报2015.8.21——张云逸:戎马一生 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