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河南一农民见天都黑了,下地干活的妻子却还没有回家,便带上手电筒出门寻找,结果发生了一件令人欣喜的事! 1986年,河南有个农民,眼看天都擦黑了,老婆还没从地里回来,心里就开始嘀咕。他一着急,拿起手电筒就出门找人了,没想到这一找,竟然碰上个大喜事儿! 198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的一块田地里,老孙心里有点慌。老婆在地里干活还没回家,天色也越来越暗。他赶紧抄起手电筒,出门去找老婆了。那一年,村里的日子还是过得简简单单,大家早上出门干活,晚上回家休息。老孙和他媳妇就像村里其他人一样,就靠种那么几小块地来过日子。虽说那时候改革开放的风已经吹到了一些地方,但他们的小日子还是跟往常一样,平平淡淡,没啥波澜。可就在那天晚上,出了点不一样的事儿。 天已经黑透了,晚风轻轻吹过麦地,老孙手里拿着手电筒,沿着村里那条泥巴路一边走一边喊。村里头的狗时不时叫两声,让这晚上显得不那么死寂。老孙心里头那个急啊:都这么晚了,她咋还没回来呢?他四周只有蟋蟀在叫,夜风轻轻吹过。他走路时,路上的石子和干树枝咯吱咯吱响。他走得快了起来,路过村头那棵老槐树,一直往田野跑去。快到田野边时,老孙的眼睛慢慢适应了黑暗。他模模糊糊看见两个人影在不远的田里动着。老孙心里一放松,赶紧快步靠近。 “你俩在这儿干啥呢?”老孙挺吃惊,边说边打开了手电筒。 手电筒的光照亮了田地,他老婆转过头来,脸上手上都是泥,但眼睛里亮晶晶的。她高兴地说:“快来瞧瞧!咱俩发现了好东西,说不定是古代的宝贝呢!”老孙心里嘀咕着,走上前去,瞧见老婆和邻村那小伙子正使劲挖啥呢。月亮底下,他俩脸上又是盼头又是累的。老孙弯下腰,拿手电筒一照,嘿,那玩意儿可不简单。表面糙得很,可镶着铜边儿,上面刻着些看不清的字儿,就跟老古董似的,一股子历史味儿。老孙伸手摸了摸那冷冰冰、沉甸甸的铜装饰,感觉它挺有年头了。 “这玩意儿瞅着真逗,哪儿冒出来的?” 老孙惊讶又纳闷地问。 老婆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笑眯眯地说:“我俩施肥时无意间碰上的,觉得挺稀罕,就想挖出来瞅瞅。”老孙抬头望了望天空,接着又低头仔细瞧了瞧那块神秘的石器。他虽然对考古一窍不通,但心里总觉得这东西不简单。天色越来越晚,老孙意识到,他们可能真的发现了什么被遗忘的往事。 于是,老孙、他老婆还有邻村的小李,抱着那块奇怪的石器,满心的好奇和兴奋,朝着县文化馆的方向出发了。早上的露水还没蒸发完,太阳透过薄薄的雾气,照在他们的脸上,好像预示着一段尘封的历史即将被揭开。三个人商量好去县文化馆找人帮忙,心里既兴奋又好奇。他们被带到了一位专家面前,这位专家是个白头发的老爷爷,眼镜后面的眼睛亮闪闪的。他戴着白手套,轻轻地接过他们带来的那块石头东西,认真地看起来。老孙和老婆在一旁看着,心里越来越紧张,也充满期待。 专家拿着石器左看右看,还用放大镜瞧了瞧上面的铜装饰和刻的字,突然他停了下来,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他抬起头,声音里都透着激动:“这是秦朝的秤砣,叫‘权’。上面刻的是小篆,是古代用来量东西的重要标准。你们知道吗,这可是很少见的古董。” 老孙和老婆互相看了一眼,都愣住了,没想到自己在田里随便挖到的“破铜烂铁”,竟然是件宝贝,还藏着千年的历史呢。这次意外发现,让老孙家一下子出了点小名。他们开始对咱们国家那悠久历史和文化充满了敬意。老孙原本还打算把这石器当废铁给卖了,结果人家跟他说这可是国家最顶级的宝贝,不能随便卖的。最后,这个石器就被放在了河南博物院,成了咱们中华儿女共有的宝贝。 虽然这事儿让老孙挺吃惊的,但这经历让他和他家人都觉得特别自豪。他们也因此明白,那些老石头、那些被风刮得模糊不清的符号,都是历史的记录者,值得咱们去发现、好好保护,再传给后人。这个普通的事儿告诉我们,历史其实不远,它就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等着我们去发现。说不定啥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时刻就能变成连通过去和现在的通道,提醒我们要好好爱惜和敬重那些被时间遗忘的珍贵东西。
男子承包400亩地,为了方便灌溉,将其中14亩地改造成了蓄水池,还撒了鱼苗,希望
【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