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去世后,邓公罕见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立碑,但可以享受一个特权!

墟史往事 2025-04-14 13:41:00

许世友去世后,邓公罕见下了一道命令:不准开追悼会、不准立碑,但可以享受一个特权! 1985年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因病逝世。许世友一生忠心耿耿,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也是毛主席和邓公的爱将,当年在八路军129师的时候,许世友是386旅的副旅长,而邓公则是129师的政委。 七十年代邓公落难的时候,曾到广州暂住过一段时间,许世友得知后,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将他保护了起来,这让邓公非常地感激。 所以当时很多人认为,许世友去世后,邓公一定会给他举办高规格的追悼会,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邓公却罕见下令,不准开追悼会,只能进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也不准立碑,更不准媒体进行宣传。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邓公为何不让开许世友的追悼会?又给他享受了什么特权? 邓公会下这样一道命令,主要是许世友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只能特事特办。 许世友年幼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兄弟姐妹拉扯长大,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是最了不起的人,发誓一定要好好孝敬母亲,后来他在外投身革命,而兄弟姐妹又都不在了,所以家里只有老母亲一人。 但为了让千千万像他这种受压迫的底层百姓,能够早一天翻身当家作主人,许世友舍小家为大家,活着尽忠,死了尽孝,他暗暗决定:死后一定要葬在母亲的身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世友已成为了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新中国的开国上将。1956年,毛主席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将酝酿已久的《火化倡议书》拿了出来,希望在座的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去世后都选择火化,因为传统土葬太浪费资源了,并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有了毛主席的带头,在场的人几乎都表示支持,也先后在上面签名,唯独刚当选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沉默不语,也不去签字。事后,许世友专门找到毛主席谈这件事,他还是坚持自己去世后要土葬的想法,而且要葬在老家母亲的身边,在她跟前尽孝。 毛主席对这位爱将非常了解,他是我军有名的大孝子,只不过《火化倡议书》是他刚提出的,不能说改就改,而且火化制度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发展有利无害,所以毛主席既没有同意这个要求,也没有反对,一笑而过。 此时许世友才刚50岁,且练武出身的他身体非常强壮,毛主席认为距离许世友去世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至于土葬还是火化以后再说,相信他将来会改变这个观点。 但实际上,许世友土葬的想法,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 1985年元旦过后,许世友深感自己时日不多,只不过他还有一件事没办:请求中央同意让自己土葬,而且要葬在老家母亲的身边! 虽然之前他有向毛主席提过这件事,只不过当时毛主席一笑而过,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他早在1959年料理母亲后事时就选好了墓的位置,之后还让儿子给他准备了棺材,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中央的批示,于是他给中央写了一封信,重新提到了土葬的事情。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许世友的病情也在恶化,但中央却一直没有消息,直到他闭眼的时候,仍没有见到答复。 实际上,许世友的这个要求让中央领导很为难,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领导中除任弼时之外,还没有谁土葬过,大家都不敢开这个头,于是这封信最后送到了邓公的办公桌上,请他最后定夺这个毛主席生前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许世友也是邓公的老部下了,非常清楚他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此时许世友也已去世,于是拍板: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因为这相当于开了后门,肯定不能像其他人那样举办高规格的葬礼,于是邓公另外提出了五点要求:不准开追悼会,只能搞遗体告别仪式,不登报宣传,不准家属子女外传,不准立碑! 根据邓公的要求,许世友的葬礼既低调又神秘。邓公下达允许土葬的指示后,南京军区就派人到许世友的老家新县挖好墓穴,等待将军魂归故里。 11月7日23时,许世友的灵柩从南京出发前往新县,这个时间也是中央高层直接制定的,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按照计划,出发是深夜,到达也是在深夜!因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所以到达新县后没有通知当地的任何部门,四周非常地安静,只有工兵的铁锹铲土的声音! 虽然没有墓碑,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许大将军的墓,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王震考虑到,许世友虽然享受了土葬的特权,但不管怎么说也是新中国的开国上将,没有一块墓碑也不合适,于是就出面向中央提议立一块墓碑。 最后,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以及许世友的老首长徐向前,以个人的名义,给许世友立了一块墓碑!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