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豁免部分商品关税之后,美国又出来表态了!4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美国对半导体征收的关税可能“在一两个月内”生效,并称美国已通过中间人与中国就关税问题进行“初步接触”。卢特尼克称:“我们不能依赖中国来满足我们所需的基本需求:我们的药品和半导体需要在美国生产。” 而美国这次瞄准半导体,说白了就是想卡住中国科技发展的脖子。半导体作为现代工业的“粮食”,从手机到导弹都得靠它。 但现实很打脸: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产能只占全球12%,而中国在半导体设备、关键材料等领域的自主化率正在快速提升。卢特尼克所谓的“不能依赖中国”,其实是害怕中国在AI、5G等战略领域实现反超。 更尴尬的是,美国半导体行业自己也不争气。英特尔、美光这些巨头的工厂大多在美国本土,按照中国新出台的“流片地认定原产地”规则,他们的产品进口到中国要被加征125%的关税。 而英伟达、高通这些公司把芯片交给台积电、三星代工,反而能避开高关税,这让美国IDM厂商叫苦不迭。 美国这次豁免电子产品关税,表面上是给消费者和科技公司“解渴”,实际上是在为下一步行动铺路。你想想,苹果、戴尔这些企业要是因为高关税断供,美国消费者不得闹翻天? 但豁免不是白给的,美国要求企业提交详细的物料清单,证明产品中“美国成分”超过20%才能免税。这就像给供应链套上了紧箍咒,逼着企业把生产线迁回美国。 半导体制造设备也被列入豁免清单,这背后是美国的“围堵”逻辑。虽然设备暂时免税,但美国正在推动《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获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华扩建先进制程产能。这种“又打又拉”的策略,本质上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之外。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措施堪称精准。首先是调整半导体原产地规则,直接让美国IDM厂商的产品“身价倍增”。 以德州仪器为例,其模拟芯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因此被国产替代吃掉一大块。其次是加速国产替代,国家大基金三期3440亿元资金已经到位,重点支持设备、材料等“卡脖子”环节。 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企业的成熟制程设备国产化率已经突破30%,部分领域达到50%以上。 更狠的是稀土这张王牌,中国对镓、锗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直接“休克”。 F-35战斗机的永磁电机、特斯拉电池的钕铁硼材料,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打法,让美国不得不低头。 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扔进半导体行业的一颗炸弹。台积电、三星这些代工厂开始重新评估产能布局,担心美国关税会引发连锁反应。 欧洲芯片厂商更是苦不堪言,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企业本来就面临需求疲软,关税压力让他们不得不裁员求生。 对中国来说,这场博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短期来看,部分依赖美国技术的企业可能会阵痛。 但长期看,关税倒逼国产替代加速。2025年中国半导体设备自给率有望突破30%,在AI芯片、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华为海思、寒武纪等企业已经实现技术突破。 华尔街估算,美国股市已经因关税蒸发了6.6万亿美元资产,特斯拉、苹果等科技巨头损失惨重。 而中国通过构建多元化市场,对美依赖度持续下降,2024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已降至14.7%。 未来,半导体关税可能会成为常态,但全球供应链的“去美国化”趋势也不可逆转。 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新兴市场,而美国试图用关税重建供应链的努力,很可能像当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一样,最终反噬自身。这场博弈的胜负手,不在关税高低,而在谁能更快适应全球产业链的重构。 信息来源:海峡网 美商务部长称:电子产品将归入新的“半导体关税”,一两个月内实施
¥在豁免部分商品关税之后,美国又出来表态了!4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表示
蕴藏冬夏啥
2025-04-14 12:57: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