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8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7岁。他的夫人福芝芳要求将他葬于万花山的私人墓地,与第一任妻子王明华合葬,选择使用乌木寿棺,并特别强调不要火化,周总理特批使用了国库中存放的一副乌木寿棺作为梅先生的棺椁。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一处不起眼的老宅里。那是个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是清末有名的旦角演员,父亲梅竹芬和伯父梅雨田也在京剧圈里闯出了一片天。他出生时,家里正忙着熬药调嗓子,空气里飘着草药味,胡琴声从院子里传来。小时候的梅兰芳,日子过得简单却不平凡,八岁就拜吴菱仙为师,开始学青衣戏。 学艺的日子苦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练嗓子,十岁那年,他在广和楼戏馆登台,演《长生殿·鹊桥密誓》里的织女,嗓子清亮,身段柔美,台下掌声不断。1908年,十四岁的他加入“喜连成”班社,正式踏上职业演员的路。那几年,他白天跑戏台,晚上练功,忙得脚不沾地。1913年,他带着一身本事南下上海,演《穆柯寨》,一炮而红。从那以后,《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这些经典剧目接连问世,他的表演细腻又传神,眉眼间全是戏,慢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 可梅兰芳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北平,他蓄起胡子,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后来干脆带着家人去了上海。那时候,生活清苦,但他心里有股劲儿,绝不向侵略者低头。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北平,重登舞台,台下观众激动得直掉泪。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闲着,多次带着京剧出国演出。1956年,他在莫斯科演《贵妃醉酒》,谢幕时外国观众全站起来鼓掌,掌声响了好几分钟,场面特别震撼。 到了1961年,梅兰芳的身体开始不行了。那年7月,北京热得像蒸笼,他在家里接待完朋友后,突然觉得胸口闷,靠在椅子上喘不上气。家人赶紧把他送进阜外医院,医生忙着抢救,周总理还从北戴河赶回来探望。可惜,8月8日早上,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心跳渐渐停了。这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北京城都安静下来,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 梅兰芳去世后,治丧的事马上提上日程。中央很重视,专门成立了治丧委员会。本来有人建议把他葬在八宝山,毕竟他一辈子贡献那么大。可福芝芳站出来说,梅先生生前不愿意火化,也不想遗体解剖,他早就说过想葬在万花山,跟第一任妻子王明华埋在一块儿。她还提到,要是用乌木寿棺安葬,是对他最好的尊重。这个要求报到周总理那儿,他想了想 京剧大师梅兰芳因病去世后,周总理特批了一副国库里的乌木寿棺。这棺木黑得发亮,木头纹路细腻,带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原先是留给别的伟人用的,现在拿出来给梅兰芳。大家都很感慨,说这也算对他艺术人生的最高礼遇。 葬礼那天,万花山下人挤满了人,梨园的老伙计们送来好多挽联,灵台上摆满鲜花,乌木寿棺就静静地躺在那儿。仪式很庄重,福芝芳穿着素衣,站在棺材边上,眼睛红红的。她还特意留了块地,说自己走后也要葬在这儿,跟梅兰芳和王明华团聚。墓碑立起来后,刻着梅兰芳和王明华的名字,字迹苍劲有力。安葬完后,山上又安静了,只剩下风吹树叶的声音。 梅兰芳走了,可他的艺术没走。他的戏被后人一遍遍地演,他的唱腔和身段成了京剧演员的教科书。全国各地的人通过书和影像认识他,他的名字写进了文化史。万花山那块墓地虽偏僻,但因为这份合葬的情谊,多了点人情味。那副乌木寿棺埋在地下,守着他,也守着他的传奇。
1961年8月8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7岁。他的夫人福芝芳
文山聊武器
2025-04-14 00:48:2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