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杨海嘉,无意间路过日本“真田山陆军“的墓园时,发现了一处清朝北洋军烈士墓。她定睛一看,顿时气得满脸通红,因为这些墓碑上统一刻着“俘虏“二字! 杨海嘉是个普通的中国姑娘,1980年代生人。 杨海嘉打小就对历史着迷,上学时成绩拔尖。高考后,她考进国内一所挺有名的大学,学历史专业,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北洋海军,查了一堆老资料,熬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 大学毕业后,她没急着找工作,而是咬牙申请了日本的硕士项目。2003年,她揣着家里攒的学费,去了大阪一所大学,专攻东亚近代史,重点研究中日关系那段恩怨史。 刚到日本,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吃顿正宗的中餐都费劲,但她硬是靠着一股韧劲适应下来。导师看她这么拼,还夸她是个“中国来的历史侦探”。 2003年,她像往常一样出门散步,路过真田山陆军墓园。这地方建于1871年,埋的多是日本近代战争的士兵,平时没啥人来。她也没多想,就是随便逛逛,结果这一逛,撞上了让她气到发抖的发现。 在一个不起眼的墓园角落,有十座石碑排成一列,碑上刻着汉字,写的是“故清国俘虏”开头,后面跟着名字,像刘汉忠、李金福、吕文凤、杨永宽、刘启得。还有五座碑,字迹模糊,名字看不清了,但“清军”两个字还在。 墓碑又旧又破,周围全是杂草,跟旁边那些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日本士兵墓一比,简直寒酸得让人心酸。杨海嘉盯着“俘虏”两个字,气得脸都红了。 这些人明明是清朝北洋海军的战士,怎么就被扣上这么个羞辱的帽子?她当场决定,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她掏出笔记本,把碑上的字一笔一画抄下来,还拍了照片。接下来,她跟上了发条似的,课也不怎么上了,全身心扑在调查上。她跑遍了大阪的档案馆,翻了一堆甲午战争的日方记录。 日文史料晦涩难懂,她得一个字一个字啃,还得核对中方的记载。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一份1895年的日军报告里找到了线索。 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海军拼到最后,2000多人被日军俘虏。《马关条约》签了后,大部分人被放回去了,但有十个重伤的士兵被扣在日本,送到了大阪的陆军医院。 这十个人,身体虚弱,有的连路都走不了。日军想从他们嘴里套情报,软硬兼施,可这些人就是不开口。日军急了,觉得留着也没用,干脆把他们全杀了。尸体没送回中国,就地埋在了真田山墓园。 日军军官可能觉得这帮清军有点骨气,特意给立了碑,但偏偏在碑上刻了“俘虏”俩字。这哪是敬意,分明是赤裸裸的羞辱,摆明了要踩清军的脸面。 杨海嘉花了好几个月,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弄明白。十个烈士的遭遇,甲午战争的背景,日军的做法,她都写成了一篇论文,投给了国内的学术圈。 这论文一发,国内媒体争相报道,网上也是一片哗然。大家伙儿看了都觉得又气又疼,这些烈士为国牺牲,却在异国他乡被这么糟践,搁谁身上都受不了。 舆论像潮水一样涌向日本,日本那边顶不住压力,只好派人把墓碑上的“俘虏”字给铲了。 可光铲字哪够?杨海嘉的论文不只是揭了日军的丑,还让大家重新想起北洋海军的牺牲。国内的网友们开始讨论甲午战争,讨论那时候的清军有多不容易。 留学生们也坐不住了,得知这事后,组团去了真田山墓园。他们带了扫帚、抹布,把墓碑周围的杂草清干净,碑面也擦得一尘不染。有人还带了菊花,摆在墓前,算是给烈士们一点慰藉。 有一回,一个留学生把一张中国航母的照片放在墓碑前,这照片传到网上,刷爆了朋友圈。谁看了不说一句,烈士们要是知道祖国现在这么强,肯定也能瞑目了。 2005年,中日双方协商,把墓碑修缮了一遍,还立了个纪念碑,上面刻了烈士的名字和事迹,像刘汉忠、李金福这些名字,总算被好好记录下来。 墓园也不再是以前那副荒凉样,每年清明,都有中国留学生和旅日华人去祭拜,墓前总有鲜花。杨海嘉的努力,算是给这些烈士正了名,也让更多人知道,历史不是随便能抹掉的。
2003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杨海嘉,无意间路过日本“真田山陆军“的墓园时,
星辰点点照前行
2025-04-13 23:51:22
1
阅读:2845
武寒旭
俘虏说明没投降,不可耻。
随风
不能迁回来?
岳阳虎派 回复 04-14 10:25
不能迁回来。
大许 回复 岳阳虎派 04-14 19:10
前辈先占着,以后就是国土了。
探索者
我认为把烈士们安葬回国最好[祈祷][祈祷]
天火
以后谁再说留学生不爱国的都是变态,他们骨子里永远刻着中国龙的烙印。
摸摸小猪
烈士不是随便叫的,应该叫抗倭前辈。落后就要挨打,满清政府就是活生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