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苏联曾研制出50台三进制电脑,三进制被认为更贴近人脑思维,理论上优于二进制,然而,最终却是美国的二进制电脑取得了胜利,这到底是为什么? 1958年的时候,苏联造出了50台很特别的电脑,它们用的是三进制,大家觉得这种方式更像人脑的思考方式,理论上比二进制要好。可是,最后赢的却是美国的二进制电脑,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历史的选择往往不是技术优劣的较量。当苏联工程师在莫斯科郊外调试"Сетунь"时,美国实验室里的二进制计算机正啃着披萨加班加点。这场科技对决最讽刺的真相是:三进制输给了人性的懒惰。官僚们看到Сетунь的组装图纸就头晕——他们宁愿花2.5倍价钱买二进制设备,也不愿理解"真、假、未知"的哲学之美。 苏联高层对创新的恐惧比西伯利亚寒流更刺骨。1960年Сетунь通过国家鉴定的庆功宴上,有位官员醉醺醺地嘟囔:"这玩意儿能炼钢吗?"三年后,五十台精密设备被塞进西伯利亚仓库,和冻猪肉堆在一起。与此同时,美国人把二进制玩成了全球游戏规则——从IBM的打卡机到苹果的个人电脑,整个产业链像俄罗斯套娃般环环相扣。 三进制的悲剧在于生错了时代。当Сетунь的研发团队在实验室调试模糊控制系统时,纽约证券交易所正用二进制计算机创造财富神话。资本家们才不在乎逻辑是否拟人,他们只关心每秒能完成多少笔交易。就像温州商人听不懂量子力学,但能把纽扣卖遍全球。 但别急着给三进制唱挽歌。华为2025年的专利文件里藏着彩蛋——用三进制优化芯片功耗的设计图,活像Сетунь的转世灵童。韩国科学家更绝,直接把三进制半导体做进折叠屏手机,打电话时能根据语气自动切换"肯定、否定、暧昧"三种回复模式。这哪里是技术创新?分明是给数字文明安装情感调节阀。 最魔幻的是技术轮回。当年Сетунь研发组长老谢尔盖的孙子,如今在硅谷用三进制算法训练AI。他开发的聊天机器人能听懂弦外之音,用户说"改天请你吃饭",系统自动标记为"-1"并回复:"明天下午三点如何?"而微软的二进制AI还在纠结"改天"到底是星期几。 这场跨越半世纪的科技恩怨,活像《活着》里的皮影戏——幕布前的二进制耀武扬威,幕布后的三进制始终牵动着丝线。当量子计算机开始模仿人脑的模糊判断时,谁能说清这到底是三进制的复活,还是二进制的进化?
1958年,苏联曾研制出50台三进制电脑,三进制被认为更贴近人脑思维,理论上优于
古今瞭望之窗
2025-04-13 22:40:44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