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在母亲戴氏的张罗下,风流才子张恨水与一名门当户对的小姐磕头拜堂。但当

熹然说历史 2025-04-13 22:36:32

1913年,在母亲戴氏的张罗下,风流才子张恨水与一名门当户对的小姐磕头拜堂。但当张恨水揭开新娘的盖头,他才发现媒婆玩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把戏。身姿曼妙、面容清丽的少女,一下子变成一位面色蜡黄,身形矮胖的丑新娘。 1916年,一场闹剧正在张家上演。21岁的张恨水,这位后来被誉为"民国第一写手"的年轻人,正经历着人生中最尴尬的时刻。 当他满怀期待地掀起新娘的盖头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如坠冰窟。他记得清清楚楚,在相亲时见到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姑娘,可眼前这位却完全陌生。他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脸色骤变,随即便夺门而出,惊慌失措地喊着:"娘啊!娘!" 听到儿子的呼喊,张恨水的母亲戴氏匆忙赶来。看到新娘的那一刻,她眼前一黑,拍着大腿哭道:"哎呀,上当了啊!中了人家的调包计啊!" 原来,在此之前,戴氏曾到女方村里相亲,媒人向她展示了一个长相漂亮的姑娘。然而,女方父母却暗中做了手脚,让美丽的小女儿去相亲,却让相貌平平的大女儿来嫁人。这就是传说中的"调包计"。 这一切的根源还要回溯到1895年。那年,张恨水出生在安徽潜山的武将之家。他自小聪慧,过目不忘,被视为神童。他的父亲张钰曾计划送他出国留学,但命运弄人,张钰因一场急病突然去世。 当时,张恨水只有17岁,母亲戴氏36岁。失去了家庭经济支柱,戴氏带着6个子女回到了潜山老家,靠着几间旧屋和数亩薄田勉强度日。这一变故让张恨水失学,深受打击。 为了摆脱困境,年轻的张恨水曾多次出门闯荡,尝试过在剧团跑龙套,也跟好友一起走南闯北卖过药,但都以失败告终。每次失败后,他都只能忍饥挨饿地返回老家。 眼看儿子年纪渐长却仍未成家,戴氏决定亲自为他张罗一门亲事。她看中了徐家的二女儿,不料却被徐家人摆了一道。 婚礼后,张恨水拒绝与这位被临时"替换"的新娘圆房。屈辱感和被欺骗的愤怒充斥着他的内心。但在母亲戴氏的哭劝下,他最终妥协。戴氏对他说:"事已至此,总不能把新娘子送回去啊,那叫她以后怎么做人?这样,娘答应你,你将来若有中意之人,可再另娶一房。" 尽管表面上接受了这桩婚事,但张恨水内心的抗拒从未消失。他常常躲在书房,直到深夜也不愿回卧室。"月圆之夕,清光从桂隙中射上纸窗,家人尽睡,予常灭灯独坐窗下至深夜。"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1959年10月14日,张恨水紧握着周南的手,眼中噙满泪水。他知道,此刻躺在病床上的挚爱妻子已经时日无多。当周南含泪与他道别时,他只能强忍悲痛,在她额头轻轻一吻,说道:"你放心地去吧……" 这一幕令人心碎,而要理解这对夫妻间深厚的感情,我们需要回溯到张恨水文学之路的起点。 1919年,告别了不幸的婚姻后,年轻的张恨水来到安徽芜湖,在好友郝耕仁的推荐下担任《皖江报》总编辑。他工作勤奋,每日忙到深夜,但内心依然渴望更广阔的天地。同年秋天,他辞职前往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涯。 北京的生活并不容易。为了养家糊口,张恨水同时在两家报社工作,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1922年,当他的收入趋于稳定后,便开始寄钱回老家,帮助母亲养家,供弟妹们上学。他曾写道:"我把在北京得到的薪资,大部分汇到南方去,养活这个家。"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24年。张恨水创作了长达90万字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讲述了一位流落京华的青年记者杨杏园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风靡整个北平,让他一举成名。随后,他又创作了被誉为"民国《红楼梦》"的《金粉世家》,彻底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在事业攀上高峰的同时,他的情感生活也迎来了转机。1923年,28岁的张恨水娶了16岁的孤女胡秋霞。这位在杨家当丫鬟的女孩曾遭受毒打,逃出来后被平民习艺所收留。面对胡秋霞,张恨水坦言自己已有原配妻子。而在苦水中泡大的胡秋霞只是简单地回应:"对我来说,能找到一户衣食无忧的人家,就很满足了。" 然而,真正改变张恨水一生的是1931年与周淑云(后改名周南)的相遇。当时36岁的张恨水在一次赈灾游艺会上扮演京剧《玉堂春》中的押差崇公道,而17岁的周淑云则饰演苏三。周淑云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曾跟京剧艺术家雪艳琴学戏,嗓音动听,容貌清丽。 张恨水对周南一见钟情,但也诚实地告知了自己的婚姻状况:"我家里还有两位夫人在。而且,我不能和她们离婚。"令人意外的是,周南回应道:"只要和你终生相伴,并不计较你已有了妻子。"1931年9月29日,两人正式成婚,张恨水取《诗经》中"周""南"二字,为她改名。 婚后,尽管三位妻子同处一个屋檐下,但关系却意外地融洽。原配徐文淑性格温和,不争不抢;胡秋霞虽然一度闹过离婚,但在婆婆劝解下也作罢。为避免矛盾,张恨水还为周南另租了一所小院居住。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恨水先是将家人送回老家,自己则前往重庆继续抗日宣传工作。思念难耐的周南带着孩子千里寻夫,冒着日寇轰炸终于与他团聚。

0 阅读:1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