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中,像金刚杵(vajra)或莲花这样的神圣物品,原...
雨寒聊历史
2025-04-13 16:36:49
在印度和尼泊尔的艺术中,像金刚杵(vajra)或莲花这样的神圣物品,原本是神明手里的法器,有时候会被画成或雕成一个个小人,也就是“拟人化的法器”,梵文叫 āyudhapuruṣa,意思就是“变成人形的神物”。你现在看到的这件8世纪的克利夫兰收藏的金刚手(Vajrapāṇi)雕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种表现方式,其实可能来自很早以前的舞台剧。那时候,如果要在舞台上表现一位像毗湿奴(Vishnu)这样有很多只手的神,演员没法真的长出那么多手怎么办?他们就会找其他人一起上台跳舞,这些人手里拿着神明的各种法器,比如金刚杵、法轮等,围着主角跳。这些“帮跳舞、拿法器的小演员”,其实就是最早的“拟人化法器”。
在古代的戏剧经典《舞论》(Nāṭyaśāstra)里,这些人被叫做 piṇḍī 或 rāsa。Piṇḍī 的意思是“整体的一部分”,就是组成表演的一份子。而 rāsa 的意思虽然不太确定,但我们知道,《舞论》里描述的 rāsa 舞,后来演变成了著名的克里希纳“rāsalīlā”——也就是他和牧女们一起跳的那种圆圈舞。
——引自 G. Vajracharya,《青蛙圣歌与雨宝宝》(Frog Hymns and Rain Babies)
图像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