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位老妇人邀“汉奸”侄子用餐,忽压低嗓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

平南 2025-04-13 10:53:45

1941年,一位老妇人邀“汉奸”侄子用餐,忽压低嗓音道:“孩子,给我弄300发子弹。”汉奸一怔:“你要子弹作甚?”“给八路军。”汉奸猛拍桌子,噌地起身斥道:“你不要命了?”

1941年,华北平原笼罩在战火硝烟中,日军频繁发动扫荡行动,八路军战士的弹药补给线几乎被切断。

冀中某处不起眼的馒头铺里,五十多岁的马宗英正往灶膛添柴火,头发花白的她守着两间土坯房,蒸笼里飘出的白汽裹着麦香,外头的人只当她是寻常农妇,却不知这间铺子藏着八路军的秘密交通站。

马宗英的馒头铺确实不起眼,墙面裂着手指宽的缝,屋顶铺的茅草被雨水沤得发黑。

但就在这破旧灶台底下,曾经藏过沾血的绷带,蒸笼夹层里,压扁过密写情报的纸片。

这天晌午,她蹲在灶坑前盯着跳动的火苗,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字条:上级要求半个月内搞到三百发子弹。

当时方圆五十里能搞到弹药的地方,只有镇子西头的伪军据点,她用火钳拨弄着炭块,忽然想起自己那个当了伪军小队长的远房侄子。

她的侄子名叫王云蓬,前年为了给老娘治病,咬着牙穿上二鬼子黄皮,去年秋收时,侄子偷偷往她门缝里塞过两袋白面,说是从日本人仓库顺出来的。

等到第二天赶集的日子,她特意蒸了屉槐花馅窝头,日头偏西时,穿黄呢子制服的年轻人晃进铺子,武装带上的铜扣碰得叮当响。

王云蓬抓起窝头刚咬两口,就听见灶台边传来压得极低的声音:"队伍上缺三百发子弹。"他手里半个窝头"啪嗒"掉在案板上,瞪着这个平时和和气气的姑妈,活像见了鬼,说了几句话就走了。

伪军据点里管弹药的是个麻脸大队长,这人既贪财又好赌,王云蓬在营房外转悠了三天,终于瞅见大队长拎着酒瓶子从醉春楼出来。

他赶紧凑上去搀着醉汉,嘴里念叨着:"听说城南新开了赌场,比城西那家气派多了。"麻脸队长顿时来了精神,当晚就带着亲信去试手气,临走前醉醺醺地甩给王云蓬半本空白签收簿。

趁着月色,王云蓬摸进弹药库,汗珠子顺着下巴颏往下滴,手指头摸到成箱的子弹时直打颤,他不敢多拿,按着姑妈交代的数,从二十几个箱子里各匀出十来发,用油纸裹了三层,塞进装咸菜的陶瓮,埋在营区后墙根的野枣树下。

子弹有了,但关键是如何运出去,其中的凶险程度她更是心知肚明,只见马宗英天没亮就起来和面,把子弹分装在六个蒸笼底层,上头码上二合面馒头,装上推车就往外走。

等推着独轮车过卡子时,两个伪军拿刺刀挑开棉布帘子,热气腾起来糊了满脸,领头的用枪托戳了戳蒸笼:"老太婆,这馒头咋比往常重?"马宗英抄起个烫手的馒头递过去:"老总尝尝,今儿和面多揉了三遍,瓷实顶饿。"那伪军被烫得左手倒右手,龇牙咧嘴地摆摆手放行。

三百发子弹在山坳里交接时,来接应的年轻战士红了眼眶,这些子弹用麻绳捆成三十个油纸包,每个纸包上都蹭着面粉。

后来听交通员说,这批弹药在青石沟伏击战派上了大用场,三十多个日本兵被撂倒在山道上,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把弹壳捡回来大半,马宗英摸着那些带着硝烟味的铜壳子,转头全倒进装老面引子的瓦罐里。

王云蓬没等东窗事发就跑了,有天夜里他翻墙溜进馒头铺,把伪军制服团成卷塞进灶膛,火光映着他新剃的光头,马宗英往他包袱里塞了二十个杂粮饼,这小子后来跟着武工队端炮楼,使的还是当初从伪军那儿顺出来的王八盒子手枪。

而馒头铺的烟囱照常天天冒烟,只是来取情报的人改成了卖香油的小贩,马宗英依旧笑眯眯地给过路伪军塞馒头,有回还往日本人巡逻队的饭盒里藏了巴豆粉。

那些年经她手送出去的不止子弹,还有盐巴、药品和半麻袋雷管,每回灶火映亮她眼角的皱纹时,总能让人想起山里那些烧不尽的野草。

对此你怎么看呢?

信息来源:(朱成山.《抗战时期的地下工作与交通站》. 人民出版社, 2010年.、冯国柱.《抗战隐秘战线的故事》.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年.)

0 阅读:1074

猜你喜欢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