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最高的诸侯国有八个,为什么没有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呢?其实,公侯伯子男这种爵位的等级设置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爵位等级,是后人对西周时期的想象。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孟子也对这些爵位的等级感到困惑。 这也不能怪孟子,毕竟他大致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和3世纪之间的战国中期,距离西周初年已有700年,差不多就像今天的教育家来谈论元代的官职体系一样,在没有足够的史料支持的情况下,想要说得精准很难。 西汉时期的《礼记》延续了孟子的说法,提到王者的封爵制度有五种等级:公、侯、伯、子、男。后来的大众以为这五个爵位是从公到男逐渐降级的。然而,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实际上这五个爵位是分成三类的公是一类,伯和子归为一类,而侯和男又是一类。 关于公这个爵位,其实并不是实力的直接象征。根据《公羊传》的记载,天子有三公之称,而王者的后代同样称为公。换句话说,这个公更多的是个尊称。可以分为两类人来使用这个称号:第一类是天子的三公,他们在朝堂上是顶尖的官员;第二类则是王室之後,即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后嗣,也享有公的头衔。 大家常提到的8个公爵国中,有6个实际上是王族后裔,它们分别对应炎帝、黄帝、尧、舜、禹和汤。其余两个则是虞国和虢国。虢国在周代时明显是世袭的高官,所以许多虢国的君主都被叫作虢公某。而虞国则是和周代有渊源的国家,可能因为家族关系在某个时期担任过特定职位,因此那时也被称作公。周公旦也是因为在朝堂上任职而得名周公。总结来说,公这个称谓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尊贵的身份,而非诸侯国直接的实力。 其实,公的权力并不一定强过其他爵位,按照王族之后称公的逻辑来看,很多公的实际实力都挺薄弱,顶多是个名头而已。这也是他们很难在春秋时期崭露头角,成为大国的原因之一。 侯和男 侯和男:这俩词说的是功能性职务,早在西周初期就有记载。侯最初是指射箭靶子,引申到军事上时,就有了斥候的意思。到国家层面,商周时期通过侯这个爵位,进行武装殖民,拓展土地,明显是诸侯国的雏形。甲骨文里已有侯的文字,说明商代关于侯的传说都是真实的,这个用法到了周代也一直延续下去。因此,外部任有封地的诸侯国,都可以被称为某侯。 至于甸、男、卫、邦、伯这些称谓,断句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意义的变化。不过,从后面的内服描述来看,涉及的不仅仅是百官,还有宗室等其他人员。因此,甸、男、卫这几个称谓也代表着不同类型的职务。男字很可能与管理耕种相关,而甸有人分析可能与狩猎有关。不管具体是什么,这两个职务可不是专门割据的势力,尽管有可能因为工作需要被赋予某块土地,但与侯这类专业的武装殖民者是明显不同的。 伯和子其实是一对对立的称谓。伯在周人的文化中是指某个家族的大佬,简单来说,某伯就是周人文化圈中已经分家的家族首领的称呼。只要你认同周人的文化,就能被称作伯,甚至可以和其他爵位一起使用。在《左传》中提到的郑伯,显然是指郑国那个姬姓家族的头头,而男可能是郑国最初的实际职务。这样看,伯和男放在一起,意味着郑伯这个家族的头头其实就是男这个职务。其他许多周人文化圈中的家族首领,像晋伯、秦伯、曹伯等,也经常被称为伯。 子这个称呼在商人文化圈里被视为一种贵族身份,或者是那些从商代就开始获得封号的诸侯。在周人文化圈中,有些子是顺从周天子的诸侯,但也有不少则是保持相对独立的国家。例如在燕山附近有许多子姓国家,像孤竹、代国、无终、箕子朝鲜等等。子这个姓氏源自商代王族,可能早在商代,像周人一样进行武装扩张,将同族封到不同地方,或许商人本身就是从华北平原北部崛起的。后来,代国被晋国的赵氏打败,史书记载着代国的确是子姓。 伯和子这两个称谓是可以互换的。例如,杞国的君主,虽然名义上应当是公,实际上这只是个尊号。在周人眼中,作为诸侯的时候,他被称作杞伯。而左传正义中提到的杞成公,因为采用了夷族的礼法,所以被称作杞子。 其实,公侯伯子男这五个爵位的等级,后来的人们对历史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误会。这个认知大多是在汉代形成的,作为正统的解释也逐渐流传至今。实际上,这五个爵位的含义本来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个体系的,甚至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替代或者连用。
你可知道,春秋时期大大小小有多少诸侯国?
【9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