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真大!”4月6日四川成都,一女子给3岁孩子洗澡时,意外发现孩子身上有小黑点,不管她多用力抠,黑点始终黏在孩子身上,女子意识到这是蜱虫,赶忙带着孩子去医院,经过医生治疗,蜱虫很快就被取了下来,网友:这玩意死亡率还不小啊! 清明小长假里,不少家长都会带着孩子去踏青。春天的回暖不仅让人们也愿意出门走走,或许很多虫子也是这么想的。 “妈妈,痒痒……”三岁的女儿撅着小嘴,小手不断地在背上来回蹭。李女士当时想着可能是天热孩子晒的皮肤有些发痒,便没太在意。 “乖乖,我们采完草莓回去洗个澡就不痒了啊。”随后牵起女儿的小手继续穿梭在草莓园的绿叶红果间。 回家的路上,女儿也时不时的会挠一下后背,但这微小的动作却一直被李女士忽略。 但她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自己的不当一回事,差点造成严重的后果。 晚上到了家,李女士便带着女儿去洗澡了。 但洗澡的时候,李女士却发现了不对劲:女儿的腰背上有一颗怪异的黑点,周围还有一些红肿。 起初李女士还以为是粘上了什么脏东西,便开始用手指抠,用消毒湿巾擦拭,还打上了沐浴露擦洗,但顽固的黑点依旧岿然不动。 李女士又喊来了孩子的奶奶,奶奶也尝试用手抠,甚至还揪着小黑点想要拔出来,但是都没用。 这时李女士隐约感觉那颗小黑点似乎在动,她仔细一看,吓坏了,那好像是一只蜱虫! 李女士知道蜱虫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小虫子,便立刻抱着女儿来到了家附近的医院。 急诊室里,皮肤科的医生证实了她的猜想,随后拿起一支管子,倒入酒精泡在了小黑点上面。 大概过了二十多分钟,蜱虫总算是“松口”了,医生用专业得镊子小心的将虫子拿了出来。李女士看着这个小东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女儿白天一直说身上痒,就是因为这个小东西。 医生告诉她,最近每周都能接诊好几例被蜱虫叮咬的,基本都是带着孩子去农家乐、公园的。 蜱虫看起来只有芝麻粒大小,但实际上确是一个“毒王”。 它身上带着八十三种病毒细菌,足以引发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到莱姆病等多种致命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蜱传疾病十年间激增217%,2022年某省单月就接诊二十三例儿童叮咬病例。 草莓园、农家乐这些亲子热门场所,恰恰是蜱虫活跃的温床。 蜱虫的口器结构特殊,带着倒刺,这样的结构就是为了对抗宿主的清理行为进化而来的。如果强行拔出的话,蜱虫可能会把毒液全部挤进宿主的身体。 在蜱虫被取出后,医生用碘伏棉球反复在创口消毒,同时叮嘱李女士,在七十二小时观察期内任何发热症状都可能是危险的信号。 而除了不能用手强行拔出之外,常见的用火烧、涂风油精等土法偏方也是无用的,反而可能会使蜱虫在垂死前将携带的病原体集中释放。 虽然很多家长都知道蜱虫的危险程度,但只有少数人清楚正确的处理方式。 蜱虫通常喜欢附着在皮肤较薄、隐蔽的部位,所以需要仔细地检查。 如果发生蜱虫叮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用酒精泡,再找一个尖头镊子,夹住蜱虫的嘴巴根部,千万别夹肚子,慢慢垂直着往上拔。 拔完之后用碘伏消毒至少五分钟,还要观察之后有没有发烧迹象。 如果叮咬时间很长了,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处理,不要用蛮力。 在去野外那些草木比较旺盛的地方,或是宠物常去的地方,最好将衣物都掖进去,减少肌肤裸露。 自然界的危险从来不以体积论英雄,随身携带的驱虫剂、回来后的彻底检查、及时就医的警觉,这些都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技能。 主要信源:闪电新闻2025年4月8日《4月6日,四川成都,小女孩洗澡时身上有小黑点抠不掉,妈妈发现是蜱虫及时送医取出:摘草莓时被咬的,如果感染后果很严重。小闪提醒:切勿乱拔会感染!请及时送医处理!》
上海,一男子带女友到酒店发生关系,第二天,男子见女子没睡醒就离开去上班,然而等
【1评论】【8点赞】
一 滴 水
第一次听说成都有这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