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杨奎松写15000字长文,怒批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历史写成这样,粗制

云端漫步心境 2025-04-13 00:43:50

北大教授杨奎松写15000字长文,怒批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历史写成这样,粗制滥造,误人误己误社会,评他的书让人痛苦!”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金一南将军的书获得了“出版最高奖”,并改编成了12集纪录片,于央视黄金时间段播出! 你知道金一南是谁吗? 他的父亲是开国少将金如柏,母亲是老八路郑织文。而他自己,20岁去参军,从基层干起,在部队呆了40多年,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曾经为了写书翻阅500多本史书,做了20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花15年创作了《苦难辉煌》。 这本书,有别于其他历史书籍,不光是中国革命的回忆录,还是革命先烈们血泪史的放大镜。 据悉,2013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要让金一南给他《苦难辉煌》。因为对于基辛格来说,金一南这部《苦难辉煌》正是中国从百年前任由鱼肉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国,甚至能够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的原因! 而金一南教授写此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将“红军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年轻人,告诫青年一代,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广大社会青年要追溯民族之气的根源,在那一段真实的光荣岁月中寻找到自己未来的使命。 为了它,金一南呕心沥血,试问人生有几个十五年?有时候,为了确认每一个会议、人物、事件说的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各种有关他们的书籍都翻遍了。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却遭到华东师范大学杨奎松的质疑,并为此写15000字长文,对金一南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言语间甚至充满了对他的不屑,看他不起。 杨奎松教授直指金一南:“拿激情议论来代替客观扎实的学术研究,用这样的方法写历史,实在是误己误人误社会”。 杨奎松认为,《苦难辉煌》应该属于一部学术专著,所以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引用了别人的观点就要“诚实”地注明出处,否则就是侵权。 此言一出,立马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口诛笔伐”。认为,杨奎松在“鸡蛋里挑骨头”,过于纠结文章的结构,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价值。 有人说,杨奎松教授根本没看懂这本《苦难辉煌》,着不是“历史研究报告”,而是一篇“纪念文学”作品,所以他“强行抠字眼”。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金一南用平实、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讲述中国的《苦难辉煌》,并没有用学术论文的方式来写,这样更逼真,也更贴近广大读者,毕竟大多数人并不需要学术论文,而是用大多数老百姓都能看得懂、读得懂的方式去写《苦难辉煌》。 有位老人看后感叹道:“我已经70多岁了,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原来革命者当年经历了那么多艰辛啊!” 一位中学生也说:“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触动,我要好好学习,争取有机会也为国家做点事。” 可见,《苦难辉煌》对普通老百姓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这也正是《苦难辉煌》获得很高的评价以及众多奖项的主要原因。 据悉,这本书甚至还获得了权威的“出版最高奖”,并被改编成了热播的电视纪录片,于央视黄金时间段播出! 这就是金一南对外界质疑最好的回击。如今的他,已经是军事领域的杰出专家,继续为国家的安全战略和军事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他又出了一部《为什么是中国》,这一次他花了30年的时间。两本书,耗费了他大半生的精力,足以想象这本书有多么“沉重”! 在书中,金一南提了很多振聋发聩的观点。比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只会对别人微笑,不会对别人瞪眼,他就永远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想对别人瞪眼,腰杆上一定要有东西,而如果腰杆上除了钱包,什么都没有,那么钱包也很容易被别人抢走。” “他们没有活到胜利的那一天,没有赶上评功,授勋,授衔,没有来得及给自己树碑立传,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他们穿着褴褛的军装,带着满身战火硝烟,消失在历史的帷幕后。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 在中美博弈的今天,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中国站起来了?”看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那是因为我们的先辈们敢于与强敌抗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为什么是中国》我读了两遍,在这过程中越读越惭愧,我们与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相比,简直做得太少了! 而书中简单的15个字,更是让我汗颜,但又让我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这15个字就是: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 金一南说:“和平是什么?无对抗,无纷扰。安全是什么?无威胁,无侵害。和平根本不等于安全……想要安全,得维护利益,拿出拳头来!” 可以说,这是一本充分了解中国,能够唤起中国人血性的书!他既讲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也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们,前仆后继的热血牺牲,更剖析了世界格局以及中国崛起征途中的博弈较量。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价格也不贵,一顿饭钱的事,可以自己读,和孩子读,也可以送朋友,放在书桌前、办公室里,也是非常好的↓↓↓ 【海峡】A为什么是中国 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完整呈现金一南历史观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