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将领杨成武带着百姓突围,可无论走哪条路线都被日本士兵给察觉,一筹莫展之际,他发现百姓中一名“乞丐“的行李中装满了小米和馒头,立即说道:“这个人就是奸细……“ 杨成武这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个打仗有脑子、做事有担当的将领,1914年出生在福建长汀。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地主欺负人,他看在眼里,攒了一肚子火。 1929年,15岁的他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加入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路。1930年入了党,干劲更足了。长征那会,他才二十出头,已经是红军先锋,带队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硬是啃下了最苦的仗。 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八路军,1937年打平型关,带着独立团把日军揍得找不着北。短短俩月,他把队伍从1700人拉到7000人,愣是把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给撑起来了。 1939年,他指挥黄土岭战斗,干掉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可是抗战里少有的战果,日军气得牙痒痒。1940年百团大战,他又带着部队炸铁路、端据点,搞得日军焦头烂额。 1941年,杨成武已经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司令员,经验老到,脑子活泛,特别会抓敌人的弱点。他打仗不光靠勇,还靠细,观察力强得吓人。 最关键的是,他心疼百姓,总说打仗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丢了民心,仗打得再漂亮也没用。这话不是空喊,是他一辈子做事的底色。 1941年8月,晋察冀的局势糟透了。百团大战让日军吃了大亏,他们憋着股狠劲,非要把八路军掐死不可。那会儿一分区主力部队出去执行任务,留下的兵力不多,日军瞅准机会,调集重兵围了过来。 杨成武掂量了一下,自家兵力跟日军差得远,硬碰硬肯定讨不着好。他决定玩游击,边打边撤,带着部队和百姓往太行山北边的涞源县转移。 路上经过几个村子,村民们吓得要命,怕日军追上来烧杀抢掠。杨成武一看这情况,咬咬牙,决定把乡亲们都带上。 这决定可不简单。带着百姓,队伍行军速度慢不说,目标还大,暴露的风险翻了好几倍。有人劝他,先把百姓安置在那,等跟主力会合了再回来接。 杨成武一听就急了,说这地儿全是日军的包围圈,哪有安全的地方?把人扔下,等于送他们去死。他这话说得硬气,底下人都不吭声了。从那以后,队伍里再没人提这茬。 杨成武还特意挑了偏僻山路走,想甩开日军。可怪就怪在,不管咋绕,日军总能追上来,几次差点把队伍堵死。 有回刚翻过一座山,日军的机枪就响了,子弹嗖嗖地飞,队伍赶紧找掩护,好不容易才突出去。接连几次这样,杨成武心里犯嘀咕,敌人咋就这么神通广大? 路线是临时定的,部队里的人又都是过命的兄弟,绝不可能泄密。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问题八成出在百姓里头,队伍里怕是混进了日军的眼线。 休息的时候,杨成武留了个心眼,挨个观察随行的百姓。大伙儿都饿得面黄肌瘦,走路晃晃悠悠,唯独有个乞丐模样的家伙,看着不对劲。 这人脸挺红润,走路稳当,眼神还老往后头瞟,像在等啥。杨成武不动声色,找了个由头把人支开,赶紧翻了他的包。结果一瞧,里头全是小米和馒头,哪像个逃难的穷老百姓? 那年头百姓连窝头都啃不上,这家伙的吃食也太扎眼了。 杨成武当机立断,把这人抓起来一审。对方起先还嘴硬,装无辜,后来证据摆面前,扛不住了,交代了实话。他本是个普通村民,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日军拿吃的诱惑他,他就没了底线,干起了通风报信的勾当。 日军早算准了杨成武不会扔下百姓,特意把他安插进来,用烟火信号给敌人指路。杨成武气得不行,这人是中国人,却帮着日军害同胞,简直没脸活在这世上。他下令按军法处置了这家伙。 这事干完后,效果立竿见影。日军没了眼线,追击的节奏全乱了,压根摸不着队伍的影。杨成武趁机加快速度,带着大伙儿日夜赶路,终于在涞源县跟主力部队碰上了头。 日军的围剿计划泡了汤,灰溜溜地撤了。百姓们知道脱了险,围着杨成武,一个劲儿地感激。杨成武没多说啥,只拍拍乡亲们的肩膀,说这是他该做的。 这仗打完,杨成武的名声更响了。他没止步于此,继续在晋察冀带着部队跟日军周旋。1944年,他当上冀中军区司令员,带着队伍收复了好几座县城。 1945年抗战胜利,他又投身解放战争,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好几场硬仗,为新中国成立立了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志愿军兵团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74年,他还当了福州军区司令员,一直到1983年才离休。1988年,他拿了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表彰他一辈子的贡献。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5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