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主持高级将领会议,提出派兵到山东敌后打游击以牵制日军南下,并询问谁愿意前往,当时场面一度沉默,直到于学忠站起来说:我是山东人,我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9年初的南昌,一场高级将领会议正在进行,国民政府亟需派遣一支军队深入山东敌后打游击,以牵制日军南下的势头,面对这个危险的任务,将领们纷纷沉默,在这种氛围下,一位山东籍将领毅然站起,主动请缨,他就是后来被誉为游击将军的于学忠。 随着鲁苏战区总司令的任命,于学忠带领着第五十一军、第五十七军,肩负起了在鲁南山区开展游击战的重任,这支军队在1939年3月由大别山向阜阳开进,为避开敌军的截击,于学忠采取了极其灵活的战术部署。 全军以团为单位分散行军,昼伏夜行,犹如浩瀚星空中闪烁的繁星,让敌人难以捕捉其行踪,于学忠亲自率领一个团,率先突入沂蒙山区,为后续部队开辟了通道,其余各部也相继潜入鲁南,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游击战争。 在战术运用上,于学忠独具匠心,他提出了不放弃根据地、化整为零、避免决战、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这种战术思想与当时的战争形势完美契合,既保存了实力,又能有效牵制敌人,堪称一种军事智慧的结晶。 战场上的较量远非于学忠面临的唯一挑战,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展现出了高超的平衡艺术,到达鲁南后,于学忠的部队与八路军建立了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源于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前就确立的不打内战、共同抗日的立场。 于学忠独特的政治智慧体现在他提出的不即不离方针上,他认为,与蒋介石既不能走得太近以免被同化,也不能走得太远以免遭到武力清算,这种微妙的平衡术,让他在夹缝中开创出一片独特的天地。 这种智慧在1939年冬天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当时,一份来自蒋介石的密电,要求处理五十一军中十余名共党分子,面对这个危机,于学忠采取了巧妙的周旋之策,他没有正面抗拒命令,而是以调职、长假等方式,既保全了这些军官的性命,又不至于与上峰撕破脸面。 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于学忠展现出了难得的人性关怀,他特别强调这些军官多为东北人,在张学良被扣押后已成无母孩儿,应当给予特别的体恤,这种情怀,使他赢得了部下的由衷敬重。 于学忠在鲁苏战区的日子并不平静,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为谋划所谓的华北联邦,竭力拉拢山西的阎锡山、河北的鹿钟麟,意图与日军勾结,于学忠的存在和他与八路军的友好关系,成为了这一图谋的最大阻碍。 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随之发生,在于学忠为战区干训班授课时,一名刺客突然投掷手榴弹,所幸于学忠反应敏捷,虽受轻伤却躲过了这次暗杀,更令人深思的是,刺客逃向八路军驻地,企图嫁祸八路军,这一阴谋很快被揭穿,刺客落网后供认是受沈鸿烈指使。 即便掌握了确凿证据,向蒋介石告发沈鸿烈的通敌行径,结果却令人寒心,蒋介石非但未惩处沈鸿烈,反而将其调任农林部部长,这一举动,暴露了国民党高层对抗日统一战线的消极态度。 沈鸿烈虽去职却未消停,转而策动吴化文、张步云投敌,并指使他们配合日军对鲁苏战区发动扫荡,约每两月一次的大规模进攻,给于学忠部队带来了巨大压力,1943年夏天,一次特别凶险的遭遇战中,于学忠身负五处枪伤,战区总部伤亡惨重。 面对如此局面,蒋介石打出了关心的幌子,以体恤于学忠安全为由,急电其撤离山东,于学忠看穿这背后的政治意图,据理力争:为维护抗战局势,不宜出鲁,双方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拉锯战。 最终,在1943年9月,蒋介石祭出军法处置的最后通牒,于学忠虽被迫接受撤离命令,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没有等待亲蒋的李仙洲部队接防,而是暗中与八路军罗荣桓将军达成默契:以烟火为号,实现有序交接。 撤离时,八路军不仅为东北军提供粮草接济,更展现出了崇高的民族大义,当有东北军士兵因不愿西撤而投奔八路军时,罗荣桓立即下令将人员装备悉数送还,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顾全抗日大局的胸怀。 1943年9月底,于学忠在阜阳召开追悼会,总结鲁南五年抗战的得失,统计数字令人震撼:将官阵亡12人,仅五十一军就进行了上百次战斗,伤亡过万,这支英勇的部队也重创敌军万余人,歼灭伪军数千,更重要的是牵制了日军四个师团的兵力,有力支援了全国其他战场。 于学忠的鲁苏岁月,是一部智勇双全的传奇,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抗战道路,他的经历,不仅是一段军事历史,更是一曲讴歌民族气节的壮歌,这位将军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民族存亡之际,唯有团结抗战,方能共御外辱。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1点赞】
用户10xxx25
于学忠何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