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与毛主席仅一墙之隔的邻居,辈分比毛主席还大两辈,她的“毛家饭店”开遍全国各地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12 22:31:51

她是与毛主席仅一墙之隔的邻居,辈分比毛主席还大两辈,她的“毛家饭店”开遍全国各地,现如今身价过亿。 在湖南韶山一间装修朴素的房子里,有一个充满生机的画室。93岁高龄的汤瑞仁弯着腰,认真地在宣纸上书写着"不忘初心"四个大字。她的身后墙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壮硕的骏马、开屏的孔雀、葱茏的草木、烂漫的鲜花。这些色彩浓烈、笔锋饱满的绘画和书法,无一不在展示着一位九旬老人旺盛的生命力,仿佛点亮了整间画室,五彩斑斓。 谁能想到,这位仍然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是如今身价过亿的"毛家饭店"创始人,更是与毛泽东主席仅一墙之隔的邻居。 2019年春节过后,一位中年妇女来到毛家饭店,见到汤瑞仁就一把握住了她的手。"汤妈妈,20多年前,我带女儿到韶山,身上没钱了,路过你的店,女儿哭着喊饿,你给我们做了红烧肉。走的时候,还给了我们100块钱。现在我女儿长大了赚钱了,我是来还钱的。"汤瑞仁没有收下这笔钱,却请这对母女吃了一顿饭,临别时还叮嘱:"有空的时候,再回来看看。" 这样的故事在毛家饭店并不罕见。几十年来,汤瑞仁坚持对老红军、全国劳模、烈士遗属一律免费,并会在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这天举办"万人同吃福寿面"活动,通宵为乡亲和游客免费提供寿面,以这种特殊方式缅怀毛主席。 如今的辉煌背后,是曾经苦难的童年。1930年出生的汤瑞仁,家境贫寒,小时候经常饿肚子,甚至以乞讨为生。生活的转折发生在她14岁那年,当她懵懵懂懂地坐上接亲的花轿,嫁到韶山冲,成为毛凯清的妻子时,她不知道这一次嫁娶会彻底改变她的一生——她的新家正好在毛泽东家的斜对面。 婚后第三年,丈夫毛凯清和家里唯一的弟弟离家参军,一走就是八年。家中劳动力突然消失,年轻的汤瑞仁不得不一人挑起养家重担。她干起活来丝毫不亚于男孩子,勤勤恳恳地种地,晚上回家还要照顾生病的公婆。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处境相似的妇女们联起手来互相帮助,将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汤瑞仁的坚强很快赢得了全村人的尊敬,人们称她为韶山村的"铁娘子"。每当有人问起她怎么能这么坚强时,她总是淡淡地说:"总要等着他回来啊。"就是这样简单的信念支撑着她,使她一日又一日地坚持下去。 1959年6月,晴空万里。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主席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韶山。这一天,一群乡亲们聚集在毛主席身边合影留念。照片中,一位留着齐肩发的年轻妇女抱着孩子,笑得灿烂——她就是汤瑞仁。这次难得的相遇中,毛主席对她说了一段话:"你是一名军人家属,要干好革命搞好生产,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做一个好军嫂。"这简短的嘱托,成为了汤瑞仁此后数十年人生的指南针。 从那以后,汤瑞仁常常对自己的子女说:"我是毛主席的邻居,不能给他丢人。"这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她内心深处的承诺。她的言行始终如一地印证着这个朴素的信念。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韶山冲时,这个曾经安静的小山村因为是伟人的故乡而逐渐热闹起来。八十年代初,韶山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毛主席故居。看着这些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人们,汤瑞仁心中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些都是来看毛主席的客人,我应该好好接待他们。" 1984年,已经54岁的汤瑞仁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创业尝试——用一块七毛钱卖绿豆粥。刚开始时,她声音小得像蚊虫,甚至不敢大声吆喝,只是悄悄地问过往的游客要不要喝一碗解暑的绿豆粥。第一天下来,她赚了两三元钱,在当时的韶山村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从小小的绿豆粥开始,汤瑞仁的生意慢慢做大。她发现做生意既能赚钱又能服务他人,便开始琢磨更多可以提供给游客的服务。尽管丈夫曾强烈反对她做生意,但汤瑞仁已经习惯了独立决策的生活,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1987年,汤瑞仁在自己家中正式创办了第一家"毛家饭店"。饭店的招牌菜是毛主席生前爱吃的红烧肉、火焙鱼、豆鼓辣椒等湘菜。开张之日,她就立下"三章":以接待好"毛主席的客人"为宗旨,做到诚信守法经营,文明礼貌待客,饭菜物美价廉。在毛家饭店,顾客甚至可以享受红烧肉免费续份的待遇。

0 阅读:43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