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著名革命家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出任安徽省委书记一职,上任仅一年,就将所有的亲友都“得罪”了一遍,可当地的老百姓却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这似乎颇为戏剧化的一幕,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963年的安徽,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尾声。前期大跃进运动的后遗症仍在影响着这片土地,粮食短缺、经济萧条,百姓的生活面临诸多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决定由水利电力部党组书记李葆华担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李葆华并非普通干部。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的长子,他从小耳濡目染革命精神。自1931年在日本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长期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曾用化名"赵振声"坚守隐蔽战线17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傅作义共同开创了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为国家的水利水电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上任伊始,李葆华就制定了自己的"三大铁律",这成为了重塑安徽政治生态的重要风向标。 "铁律一"是干部选拔重实干不重关系。曾有多位与李葆华共事多年的老战友前来请托,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子侄安排工作岗位。面对这些请求,李葆华始终坚持原则,婉言谢绝。他对一位曾在延安时期并肩战斗的老同志说,安徽百废待兴,人才选拔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实绩为导向,不能因私人关系而破坏用人规则。 "铁律二"是杜绝特权,一视同仁。有一次,李葆华的一位远房亲戚来安徽,家中屋顶漏雨,有人提议调动工作组前去帮忙修缮。李葆华得知后立即制止,并明确表示所有亲友都必须按照普通群众的待遇办理。此后,在省政府接待所,甚至流传起了"葆华规定":凡是李书记的亲友,一律按标准收费,不得有任何优待。 "铁律三"是反对铺张浪费,厉行节约。李葆华为下乡考察定下"三不准":不准迎送、不准宴请、不准送礼。正如文中提到的,李葆华在贵州茅台酒厂考察时,坚决拒绝了厂方赠送的两瓶茅台酒,甚至在得知茅台价格已从每瓶3元涨至4元后,仍坚持按照涨价后的价格退钱。这一事件在省内外传开后,引起了连锁反应,很多干部开始效仿李葆华的做法,逐渐形成了厉行节约的良好风气。 李葆华的坚持原则无疑"得罪"了不少亲友。最令他感到为难的,是拒绝安排远房侄子进省农业厅的请求。这位侄子确实有一定的农业知识,但并不符合当时农业厅招聘的标准。李葆华在与侄子长谈后,建议他先去基层锻炼,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将来凭真才实学获得提拔。 对家人,他同样要求严格。当妻子田映萱委婉提出希望能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时,李葆华没有利用职权为她安排,而是鼓励她通过正规渠道应聘。 正是这种坚持原则的态度,一方面让李葆华"得罪"了不少亲友,另一方面却在安徽百姓心中树立起公正廉明的形象。仅仅上任一年,当地百姓就已经亲切地称他为"李青天",这看似戏剧化的一幕,正是李葆华坚守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动写照。 李葆华上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首要任务便是落实中央政策,调动安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当时安徽正处于困难时期的尾声,许多干部因各种"政治运动"被错误批判,一部分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这严重影响了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 面对这种局面,李葆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亲自过问甄别工作,竭尽全力为被错误批判的干部群众平反。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到1963年底,安徽大批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群众得到平反,一大批爱党爱国的知识分子重获自由,党内民主生活得以恢复。 李葆华实施的"三个发展"方略——农业优先,轻工业跟进,重工业稳步推进,为安徽经济发展确立了明确路径。他特别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这实际上与今天我们强调的"三农"政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在四十年前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但勤于实践的李葆华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农业的核心地位。 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十分显著。在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时间里,安徽迎来蓬勃发展: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轻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5%,重工业年产值年均增长12.5%。 随着经济形势好转,百姓生活改善,李葆华在安徽人民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在省委大院外的围墙上,不时会贴出百姓自发书写的感谢信,表达对李书记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安徽贫困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李书记是为老百姓办事的青天大老爷"。这句朴素的评价从山村到城镇,从田间到机关,很快成为民间对李葆华的共识。 面对"李青天"的美誉,李葆华却十分谦逊。当有人在一次会议上提及此事时,他表示:"我不是什么青天,只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1963年,著名革命家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出任安徽省委书记一职,上任仅一年,就将所
趣叭叭
2025-04-12 14:49:1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