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有两个天然良港,其中一个还是天然不冻港,但为什么俄罗斯宁愿让它们闲置,也

住顶楼小邹 2025-04-12 13:55:16

中俄边境有两个天然良港,其中一个还是天然不冻港,但为什么俄罗斯宁愿让它们闲置,也不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发呢? 在中俄边境线的东端,俄罗斯的哈桑区内,静卧着两个潜力巨大的港口——波西耶特湾与扎鲁比诺港。 它们紧邻中国的吉林省,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尤其是扎鲁比诺,更是一个常年不冻的深水良港,理论上是大型船舶的理想停靠地。 然而多年过去,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港口,连同它们所在的整个区域,并未展现出与其地理优势相匹配的繁荣景象,码头设施略显陈旧,周边的经济活动也远未达到预期中的热度,大片海岸线似乎仍在沉睡。 这种景象与几年前的规划形成了鲜明对比。 2016年,吉林省曾与俄罗斯当地的苏玛集团达成协议,雄心勃勃地计划将扎鲁比诺港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的“万能海港”。 吉林方面甚至规划了详细的“借港出海”战略,设想开通多条以珲春为起点,经扎鲁比诺通往日本、韩国乃至欧美国家的新航线。 这一度让急于寻找出海口的中国东北地区看到了希望,仿佛面向日本海的大门即将敞开。 但现实的脚步,显然慢于当时的预期。合作项目的进展和规模,与最初描绘的蓝图存在不小的差距。 探究其原因,目光必须投向俄罗斯方面的考量。实际上,中方对利用这两个港口打通出海通道的兴趣由来已久。 早在2003年,中国就曾提出希望租赁这两个港口,自行经营以开辟便捷的出海路径,这对振兴东北经济的价值不言自明。 但当时的提议遭到了俄罗斯交通部的明确拒绝,理由是俄罗斯的港口应由俄方自主管理,租赁经营模式并不可行。 为何俄罗斯坐拥如此优越的港口资源,却在开发上显得不那么急迫,甚至在中方表达合作意愿时也流露出谨慎?这并非简单的经济账。 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该地区的战略敏感性。哈桑区地处中国、俄罗斯、朝鲜三国交界的核心地带,地理位置极为特殊。 俄方可能存有顾虑:若因与中国的紧密合作导致该地区经济过于活跃,尤其是在人口和经济体量上占有优势的中国东北的影响力下,是否会削弱其对远东地区的控制力? 这是一种地缘政治上的深层权衡。 历史的印记同样不容忽视。尽管已时隔一个半多世纪,但这片包含了两港在内的土地,是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从清朝划归俄国的。 这段历史或许在俄罗斯的民族记忆中留下了一些难以言明的情结,使得他们在考虑深度合作时,可能潜意识里会担忧是否会触碰历史旧账,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该条约不仅改变了领土归属,更关键的是使中国东北失去了直接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俄罗斯自身的远东发展战略也有其优先次序和资源分配的考量。尽管远东开发一直是俄罗斯的国家战略,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需要集中投入。 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优先发展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等基础更雄厚、规模更大的既有港口城市,而非将力量分散投入到一个全新的、需要大规模建设的区域。 军事安全是横亘在开发面前的一道重要门槛。波西耶特湾和扎鲁比诺港紧邻边境,周边存在俄方的军事部署。 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带来的人流、物流势必增加,这是否会影响俄方的军事活动和边境管理?这是俄罗斯军方必然严肃评估的问题。 从维护边境稳定的角度出发,保持该地区一定程度的“低调”,或许被认为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就这样,波西耶特湾和扎鲁比诺港,这对地理位置优越的“双子星”,仿佛被某种力量按下了慢进键。 一边是中国东北对出海通道的迫切需求和推动区域合作的愿望,另一边则是俄罗斯基于地缘、历史、安全等多重因素的审慎与保留。 这两个港口的未来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合作的试金石,也微妙地映照出中俄之间复杂的战略互信与利益平衡。 如何找到一条双方都能接受且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让这两颗蒙尘的明珠焕发光彩,考验着相关各方的智慧与耐心,其结果也必将对整个东北亚地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2016-04-15 ·环球网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