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日军侵略热河,汤玉麟无心抗战,甚至已经带着历年来在热河搜刮的金银财宝

时说历史 2025-04-12 12:40:27

1933年,日军侵略热河,汤玉麟无心抗战,甚至已经带着历年来在热河搜刮的金银财宝和大量烟土逃离了承德。

早年,汤玉麟曾与张作霖有过不小的矛盾,甚至一度逃离奉系,然而,世事难料,两人后来却重归于好,这段经历或许可以解释汤玉麟日后在政治上的反复无常。

随着时局的变化,汤玉麟逐渐攀升至权力的顶峰,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信任下,他先后担任热河都统和热河省主席等重要职务。

然而,权力的滋味似乎让汤玉麟迷失了方向,他在热河的统治,堪称是一个典型的军阀割据的缩影。

汤玉麟执政热河期间,大肆任用亲属,将整个省的重要职位几乎全部交给家族成员把持。

他的长子汤佐荣身兼热河兴业银行总办和禁烟局总办两职,二儿子汤佐辅则掌管全省财政大权,更令人咋舌的是,他的三弟、四弟、五弟分别被委以步兵团长、炮兵团长和骑兵团长的要职。

这种赤裸裸的裙带关系,不仅损害了地方治理的效率,更是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然而,汤玉麟的劣迹远不止于此,在他的统治下,热河省成为了鸦片种植和贩卖的重灾区,汤玉麟通过禁烟局这一貌似禁烟实则助长毒品泛滥的机构,强制农民种植鸦片,并征收高额税款。

这一政策不仅导致了粮食短缺,更是严重损害了当地民生,农民们不得不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转而种植鸦片以求生存,这无疑是一种悲哀的生存之道。

在汤玉麟的统治下,热河省的军队纪律松弛,士气低落,长期欠发军饷使得军官们不得不另谋生路,许多人选择了参与烟土生意。

而普通士兵则更加可怜,他们不得不通过抢劫来维持生计,这支军队早已失去了保家卫国的信念,沦为了一群乌合之众。

1929年,汤玉麟参与镇压嘎达梅林起义的行动,更是暴露了他残酷无情的一面,他将起义领袖嘎达梅林的尸首交给蒙旗达尔罕亲王,并下令将其悬挂示众。

这一野蛮的行为不仅没有起到震慑作用,反而加剧了蒙古族对汉族统治的不满,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埋下了祸根。

然而,历史的车轮从不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1933年2月,日本军队侵占山海关,国民政府终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为了抵抗日军对承德的进攻,政府迅速成立了承德后援会,并开始进行一系列军事部署,两个集团军应运而生,张学良和张作相分别被任命为总司令,而汤玉麟则被委以热河前敌总指挥的重任。

面对这样的重担,汤玉麟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他在公开场合慷慨陈词,表示要誓死抗战,保卫热河。

在私底下,他却暗中准备着逃跑的后路,这种两面派的行为,不仅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期望,更是为日后热河的沦陷埋下了伏笔。

最终,事态的发展证明了汤玉麟的无能和怯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日军仅派出了一支128人的小型骑兵团,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承德。

而汤玉麟呢?他带领着几万人的部队,却连一枪一弹都没有发出,就仓皇逃窜了,这一幕堪称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耻辱的场景之一。

然而,汤玉麟的厄运并未就此结束,在逃跑的途中,他竟然遭到了孙殿英部队的袭击,这支本应与他并肩作战的军队,此时却成了他的敌人。

在这场遭遇战中,汤玉麟损失惨重,不仅丢失了大量财物,更是失去了最后一丝尊严。

热河的沦陷,标志着汤玉麟政治生涯的终结,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仍然没有放弃政治投机的企图,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汤玉麟的立场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他一方面与日伪政权保持着某种联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加入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充分暴露了他的机会主义本质。

最终,汤玉麟的政治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被解除了所有军权,只得到了一个虚职——二十九军总参议,从此,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军阀,只能在天津默默地度过余生,直到1949年在病榻上悄然离世。

0 阅读:72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