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法军代表告知驻防越南海防的师长王理寰:“中法协定已签字,法国军队6日上午8时要在海防登陆,现舰队正朝海防海岸开来,中国军队必须让。”
1946年的春天,越南海防港口风云突变,这个曾经平静的港口,即将成为中国军队与法国殖民者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舞台。
这场被后世称为"海防之战"的冲突,不仅是中国军队在二战后的一次重要胜利,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1946年2月28日这一天,国民党政府与法国签署了一份协定,这份协定的内容,在当时看来或许只是一纸外交文书,但它却为后来的海防之战埋下了导火索。
协定中规定了法国接防越南的条款,而这一切都是在未经越南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法国人看到了重返越南的希望,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重建自己的殖民统治。
然而,法国人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被打破了,这份协定在越南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越南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越南革命领袖胡志明敏锐地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迅速采取行动,利用这股民族主义浪潮,大力加强越南独立运动的力量,胡志明的这一举动,为越南后来的独立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越南局势日益紧张之际,1946年3月,法国军队开始计划在越南海防登陆。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成功登陆,就能迅速控制局势,重建殖民统治。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中国驻军130师并不同意这一计划,130师师长王理寰多次明确拒绝了法方代表的登陆要求,王理寰的态度坚定而明确:没有上级命令,绝不允许法军登陆。
王理寰不仅口头拒绝,更是在行动上做足了准备,他命令部队进行军事防御部署,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冲突,王理寰的这一系列举动,为后续事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月6日,事态急剧升级,法国舰队不顾中国军队的警告,强行进入海防港,企图登陆,这一举动立即引发了中国军队的强烈反应,双方很快爆发了激烈的交火,海防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战斗异常激烈,法国舰队分成三个梯队,气势汹汹地冲进港内,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中国部队早有准备,他们在掩体内调集了30余门火箭炮,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当法国舰队进入射程后,中国军队立即展开猛烈攻击,集中火力对准法国舰队倾泻而下。
这场战斗的结果令人震惊,在中国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法国舰队损失惨重。
先头的三艘法国军舰被击中后燃起了熊熊大火,其中一艘甚至当场沉没,另外两艘也遭受重创,法国舰队显然没有料到会遭遇如此顽强的抵抗,他们的登陆计划彻底失败。
激战持续到上午10时30分,中国军队才停止了射击,此时的海防港已是一片狼藉,硝烟弥漫,到处都是战斗的痕迹。
法国军队不仅损失了多艘军舰,更有大量官兵伤亡,这场战斗彻底粉碎了法国人轻易重返越南的幻想。
战斗结束后,双方很快展开了谈判,法军代表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中国军队道歉。
双方签订了"海防3.6事件协定要旨",其中明确规定法军承诺不再偷袭海防,这份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军队在这场冲突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海防之战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在胡志明的倡议下,越南与法国重新展开谈判,并在当天下午4时签订了一份初步协定。
在这份协定中,法国首次承认了越南的独立地位,这无疑是越南独立斗争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越南后来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海防之战很快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英国和苏联等盟国派出代表,共同对这一事件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中方提供了大量证据,有力地证明了法国军队此前就有预谋强行登陆的企图,最终,这次国际调查以法方认错、道歉并赔偿损失而告终。
这场战斗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局部冲突的范畴,它被视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首次真正意义上痛击老牌帝国主义军队的胜利。
对于饱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洗雪耻辱的壮举,海防之战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军队已经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国家尊严,不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
值得一提的是,130师师长王理寰在这场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最高层的肯定,战后,蒋介石亲自接见了王理寰,并授予他"忠勇"匾额,以表彰他在海防之战中的英勇表现。
它向世界证明,经历了抗日战争洗礼的中国军队,已经成长为一支能够独立应对国际危机的强大力量,这场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虽然海防之战暂时阻止了法国重返越南的企图,但越南的命运依然充满变数。
法国并未就此放弃对越南的野心,他们只是暂时退却,等待下一次机会,对于越南人民来说,真正的独立之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