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1627年,年仅十七岁的崇祯皇帝继位,第一件大事就是铲除了把持朝政的阉党首领魏忠贤。在大臣们的欢呼和百姓的叫好声中,被魏忠贤打压的文官们纷纷起复,重新走上朝堂。 时任蓟辽总督的袁崇焕就是这些被起复的大臣之一。此前他在辽东任职期间,以坚守宁远城成名,创造了明军对抗满清的重要战绩。 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采用了新式火器红夷大炮,并改良了城防工事。努尔哈赤率军亲自攻城,不仅没能攻破宁远城,反而身中炮弹,不久便撒手人寰。 这场胜仗让满清意识到明军的火器优势,也让朝廷看到了袁崇焕的军事才能。年轻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寄予厚望,立即任命他为蓟辽督师,赐予尚方宝剑,全权负责辽东军务。 面见崇祯皇帝时,袁崇焕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承诺:五年之内平定辽东。这个承诺让崇祯龙颜大悦,当即允诺给予袁崇焕充足的军饷和兵权。 然而袁崇焕刚上任不久,他认为盘踞在皮岛的毛文龙是一颗毒瘤,必须除掉。 毛文龙是明朝在辽东的一支重要水师力量。他占据皮岛,经常袭扰满清后方,是牵制满清的重要力量。但毛文龙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虚报战功、克扣军饷、不听调遣等。 1629年,袁崇焕在岛山设下圈套,以军议为名将毛文龙诱杀。这一决定虽然得到了朝廷的默认,但却埋下了祸根。 毛文龙的部下们对袁崇焕的做法极为不满。这些水师将领纷纷投靠满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他们后来被称为"三顺王"。 更为严重的是,毛文龙之死让满清获得了急需的水师力量和火器技术。这些投诚的将领不仅带去了战船,还带去了制造火炮的技术,从此满清在火力上不再惧怕明军。 这个决定也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1629年,皇太极率领十余万满蒙联军,放弃进攻防守严密的山海关,转而从蒙古草原绕道突袭明朝京师。 十月二十六日,清军突然从大安口、龙井关等地突破长城,直扑北京。 此时的北京城防极为空虚,驻军长期未经战事,战斗力低下。城中的官员和百姓完全没有想到清军会突然出现在京畿之地,一时间人心惶惶。 得知消息后,袁崇焕立即派遣赵率教率领四千精骑火速增援遵化。同时,他亲自率领一万七千人马从南路进发,准备在京师外围阻击清军。 然而不幸的是,赵率教部队在三屯营遭遇清军主力,陷入包围圈。这支精锐骑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全军覆没,赵率教本人也战死沙场。 在广渠门外,袁崇焕亲自披甲上阵,与清军展开激战。战斗异常惨烈,袁崇焕身中数箭,仍然坚持指挥战斗。 就在战事胶着之际,崇祯皇帝突然下令逮捕袁崇焕。原因是有人告发袁崇焕通敌卖国,故意引清军入关。 统领关宁铁骑的祖大寿在得知袁崇焕被捕后,立即带领一万五千精锐脱离战场,撤回辽东。 形势危急之下,崇祯只得派人求见在狱中的袁崇焕,请他写信召回关宁军。袁崇焕虽然身陷囹圄,仍然以国事为重,写信劝说祖大寿回师勤王。 祖大寿的母亲得知此事后,以大义劝说儿子。在母亲的劝说下,祖大寿率军重新返回,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战机。 皇太极见北京城一时难以攻下,加上后路有被切断的危险,最终决定撤军。在撤退途中,清军大肆劫掠,给京畿百姓带来巨大损失。 此时的袁崇焕仍被关押在诏狱之中。朝廷给他安上了"欺君罔上、私通外番"等九大罪名。尽管多位大臣为他求情,但崇祯始终不为所动。 1630年八月十六日,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处以凌迟之刑。行刑当天,刽子手在袁崇焕身上足足割了3543刀。 行刑结束后,按照惯例,袁崇焕的首级被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然而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袁崇焕的首级和遗骸竟然不翼而飞。 朝廷派人严查,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直到一百五十年后的乾隆年间,这个谜团才终于揭开。原来是袁崇焕的部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爬上旗杆,取下了袁崇焕的遗骸。 这位佘姓义士将袁崇焕的遗骸秘密安葬在广渠门内的自家院子里。从此,佘家子孙世代守护这个秘密,并为袁崇焕守墓。 袁崇焕的冤死对明朝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死后,辽东防线逐渐崩溃,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军队抗击清军的名将。 关宁铁骑在失去袁崇焕后,战斗力大减。虽然祖大寿继续坚守,但已经无力挽回局势。 更为严重的是,各地勤王军在袁崇焕案后军心涣散。许多士兵因为领不到军饷而四处流窜,其中不少人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明朝不得不同时应对内忧外患,最终走向灭亡。 乾隆年间,朝廷重新审理了袁崇焕案。经过详细调查,袁崇焕被完全平反,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为他修建了祠堂。 而佘家人守护袁崇焕墓地的故事也终于公开。从第一代佘姓义士到现在,佘家已经传承了十七代人。 如今在北京广渠门附近,还能找到佘家人守护的袁崇焕墓。
蒙古人还没动手打南宋那会儿,地盘已经横跨欧亚,算起来比南宋大出十六倍都不止。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