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你敢去大陆,那在台积电的这么多股票就不能拿了!可是张汝京却说,不要就不要!他说是家国情怀使他放弃一切回来报效祖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2000年的台湾,张汝京站在职业生涯的顶峰,作为台积电的高管,他手握令人艳羡的财富和地位,然而当他决定离开台积电,回到大陆创立中芯国际时,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抛出一句警告:“你敢去大陆,台积电的股票你就别想拿了!” 那是一笔足以让无数人驻足的巨款,可张汝京却淡淡回应:“不要就不要!”这一句话,掷地有声,背后是他对家国情怀的执着,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的路,只为让中国半导体产业不再受制于人。 张汝京的半导体之路,始于童年的耳濡目染,1948年,他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张锡纶是炼钢专家,家中常讨论技术如何强国,1949年,他随家人迁往台湾,成长于战后重建的年代。 家境不算富裕,但他自小跟着父亲出入工厂,熔炉的火光和机器的轰鸣在他心中埋下对工业的热爱,求学时,他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1970年,他考入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赴美深造,先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取得工程科学硕士,又在南卫理公会大学拿到电子工程博士。 学成后,他没有选择轻松的学术路,而是投身半导体行业,1977年,他加入美国德州仪器,从基层工程师做起,参与全球十余座晶圆厂的建设,练就了一身“建厂高手”的本领。 1997年,张汝京从德州仪器退休,回到台湾担任世大半导体总经理,他带领团队迅速崛起,世大成为台湾半导体行业的一匹黑马,2000年,世大被台积电收购,他顺势加入这家全球芯片巨头,担任高管。 此时,他年过五十,事业如日中天,手中的股票价值连城,足以让他安享晚年,然而他却无法平静,每次看到大陆半导体产业的空白,他心头总有一股冲动。 他深知,芯片是现代工业的命脉,中国若无自主技术,永远要看别人脸色,最终,他下定决心,离开台积电,回到大陆。 董事长张忠谋亲自挽留,警告他放弃股票将损失惨重,张汝京没有动摇,他说:“如果能为国家做点事,钱算什么?”这一刻,他选择了家国大义,告别了舒适的生活。 回到大陆,张汝京一头扎进上海张江,那时的张江远不如今日繁华,荒地上只有几栋厂房,半导体产业几乎为零,他创立中芯国际,面临的不仅是资金短缺,还有技术匮乏和人才不足。 他四处奔走,找投资、谈设备,忙得脚不沾地,更难的是,国际供应商对大陆企业戒心重重,谈合作如履薄冰,好在,他不是孤身一人,许多曾在世大和德州仪器共事过的同事,听说他回国建厂,纷纷辞职追随。 短短几个月,他聚拢了数百名工程师,其中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专家,他们一起在简陋的厂房里熬夜调试设备,啃着冷饭团攻克难题,2001年,中芯国际的第一座晶圆厂投产,张汝京终于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几年,公司发展迅猛,2004年成功在香港和纽约上市,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制造企业,这份成绩单,是他和团队用无数个日夜换来的。 然而成功的背后,挑战从未缺席,2003年,台积电以专利侵权为由将中芯国际告上法庭,这场官司打了六年,张汝京顶着巨大压力四处应诉,他深知,国际巨头不仅要打压中芯,更想扼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希望。 2009年,迫于和解条款,他选择离开中芯国际,离开时,他没有怨言,只是默默整理办公桌,把经验和技术留给了团队,很多人以为,他会就此退休,但他没有。 2014年,66岁的他又在上海临港创办新昇半导体,专注大硅片技术,填补了国内一项关键空白,2018年,70岁的他来到青岛,创立芯恩半导体,探索车规级芯片的新模式,他常说:“只要还能干,就得为国家做点事。” 张汝京的故事,远不止于建厂和创业,他放弃的,不仅仅是台积电的股票,还有海外的舒适生活,他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因为他相信,中国半导体不能永远依赖别人。 他的坚持,让中芯国际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的起点,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技术人,他的家国情怀,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奔波和付出。 即便年过古稀,他仍在为芯片事业奔走,仿佛从不疲倦,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半导体时,离不开张汝京当年的那句“不要就不要”,正是这句轻描淡写的回答,点燃了中国芯片的希望之火。 他的背影,告诉我们: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国家的未来才值得一生追逐,他的选择,也让我们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能为家国做些什么?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时代周报——《74岁张汝京又跳槽,曾创办中芯国际,数次创业成功后辞职》
2000年,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曾说,他说在自己离开台积电时,台积电董事长告诉他
如梦菲记
2025-04-11 15:39:1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