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竟突然颤抖着跑出了手术室,手术台上的女孩生命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的手术室内,灯光冷白,仪器滴答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19岁的少女李娜躺在手术台上,生命如同一根细线,摇摇欲坠。 她的心脏因多发性大动脉炎几近崩溃,主刀医生葛均波教授身穿沉重的铅衣,专注地盯着显示屏,手持导管在少女脆弱的心脏血管中操作。 手术已持续数小时,葛均波的额头渗出汗珠,突然,他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为了不让失误危及少女的生命,他迅速离开手术室,交给助手接手。 手术台上的李娜,生命在这一刻仿佛被按下暂停键,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心脏手术的惊心动魄,更让人感受到医生肩上的重担。 李娜的病情极为凶险,她的心脏有三根主要血管,两根已完全堵塞,第三根也堵了90%,血液循环几乎停滞,医生警告,若不及时手术,她随时可能猝死。 19岁的她,本该在校园里追逐梦想,却只能躺在病床上,靠药物维持微弱的生命,父母带着她从外地辗转来到上海中山医院,听说葛均波是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 葛均波和团队反复讨论,少女的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高,但不手术等于放弃生的可能,最终,他决定亲自操刀,进行一场高难度的心脏介入手术,用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疏通血管,为李娜争取一线生机。 手术室的氛围凝重如铁,葛均波全神贯注,导管在狭窄的血管中缓慢推进,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心脏介入手术要求极高的精准度,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少女将当场丧命。 几个小时过去,铅衣的重量和持续的高度集中让葛均波体力透支,他的手腕开始抽筋,颤抖逐渐加剧,导管在屏幕上的移动变得不稳,这是手术中最危险的信号,他深知自己无法继续。 咬紧牙关,他果断将操作交给助手,迅速退出手术区域,站在角落里按摩手腕,试图缓解痉挛,助手小心翼翼地维持手术进程,但所有人都知道,葛均波的经验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李娜的生命在这一刻悬于一线,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像在与死神赛跑,葛均波没有走远,他站在手术室一角,目光紧锁手术台,手指用力揉按抽筋的部位,额头汗水滑落。 他知道,少女的生命等不了太久,短暂调整后,手部稍有好转,他立刻返回手术台,重新接过导管,他的眼神依旧坚定,动作却比之前更谨慎,手术室内的气氛几乎凝固,助手们屏息凝神,仪器声成了唯一的背景音。 颤抖再次袭来时,他强忍疼痛,继续操作,几个小时的煎熬后,导管终于疏通了堵塞的血管,血液重新流动,李娜的心脏恢复了跳动,手术成功的那一刻,葛均波长舒一口气,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 手术室外,李娜的父母听到消息,喜极而泣,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他们不知道,手术中曾有那么一刻,他们的女儿险些与死神擦肩而过。 葛均波的从医生涯,是一条充满坎坷与荣耀的路,1962年,他出生于山东日照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小时候,他因摔倒导致手臂骨折,治疗不及时留下轻微后遗症。 这段经历让他立志学医,决心成为一名救人于危难的医生,凭借刻苦努力,他考入青岛医学院,后赴德国美因茨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他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加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从心导管室主任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用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研发的国产可降解心脏支架,打破了进口支架的高价垄断,让无数患者用得起救命的技术。 他还创建了急性心肌梗死“生命通道”,将抢救时间压缩到90分钟以内,挽救了无数生命,葛均波的故事,远不止于手术室的惊险瞬间。 他用颤抖的双手,守护了一条年轻的生命,也用毕生的努力,书写了医者的担当,那场手术后,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投入到心血管领域的研究中。 他常说,医学的道路永无止境,每救一个病人,都是对生命的承诺,他的坚持,让人们看到医生背后的艰辛与无私,也让人更加珍惜健康的可贵。 李娜的手术成功,是葛均波无数次与死神交锋中的一次胜利,但这胜利的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付出与牺牲,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者的奉献,而每一条被救回的生命,都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葛均波仍在心血管领域探索,他希望用自己的双手,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他的背影,是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也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力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网——《葛均波:为患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
2016年,上海中山医院顶尖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在为一位19岁的少女做心脏手术时,
如梦菲记
2025-04-11 15:39: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