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日上缴,然而次日专家上门取物时,竟见牧民妻子左右腕各戴金手镯,份量惊人,专家血压骤升。 内蒙古草原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金牌风波",一块来自契丹时期的金牌,在被鉴定为珍贵文物的第二天,就摇身一变成了两只金灿灿的手镯,戴在了一位牧民妻子的手腕上。 这位牧民叫徐岩,平日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草原上放牧,闲暇时到池塘边钓鱼,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草原上的露珠还未散去,徐岩背着钓具哼着小曲来到池塘边,就在他百无聊赖地等待鱼儿上钩时,芦苇丛中一道金光闪过,吸引了他的注意。 蹚过及膝的浅水,拨开茂密的芦苇,徐岩发现了一块沉甸甸的金属牌子,擦去表面的泥土,金光四射,上面还隐约可见古老的纹路,这可把徐岩乐坏了,连钓竿都顾不上收,一路小跑回家找妻子分享这个好消息。 带着忐忑的心情,徐岩夫妇来到文物鉴定机构,专家仔细端详后兴奋地宣布:"这是一块契丹时期的金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可当谈到要无偿上交时,徐岩的脸色立刻变了。 "这么贵重的东西说上交就上交?连点补偿都没有?"徐岩心里嘀咕着,嘴上却说:"行,我明天送来……"谁知第二天,专家登门讨要时,只见两只崭新的金手镯在徐岩妻子手腕上闪闪发亮。 原来徐岩夫妇连夜找到老银匠,把金牌融化打造成了手镯,面对专家的质问,徐岩理直气壮:"这是我在自家地界捡的,凭啥白给你们?既然你们不给补偿,我就自己补偿自己了!" 这一番话把专家气得直跺脚,但金牌已经被销毁,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件事在当地传为笑谈,人们都说徐岩这招"金蝉脱壳"玩得漂亮,不过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这个真实的小插曲,让我们看到了民间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提醒相关部门在征集文物时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信息来源:冯继钦,孟古托力,黄凤岐著. 契丹族文化史[M]. 1994(人物为化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1991年,内蒙一牧民携金色铁牌求鉴,经权威机构鉴定为古代金牌,需上缴。牧民称择
盼柳说评你好
2025-04-11 11:53: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