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淮北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举报,称一位90多岁的煤矿退休工人曾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工作人员赶到老人家中,却没有找到任何参战或立功的证明,突然,老人解开上衣的一瞬间,工作人员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0年的淮北,秋风吹过烈山区的田野,空气里带着几分凉意,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一通电话,有人说辖区里有个90多岁的退休煤矿工人,可能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还立过大功。 工作人员没多想,记下名字就去了老人家,想核实一下情况,老人叫宋良友,住在村头一间老屋里,屋子简朴得像个旧时光的影子。 他们到时,老人正靠在藤椅上,眯着眼,像睡着了,可谁也没想到,这次走访会揭开一段尘封70年的英雄往事,老人身上那些伤疤,像打开了一本沉默的历史书。 宋良友92岁了,脸上刻满岁月的沟壑,工作人员进屋时,他没啥反应,家属说老人六年前得了小脑萎缩,记性差得厉害,平时话都说不清。 他们问起抗美援朝的事,老人没吭声,家里也找不出啥证明,连张老照片都没有,屋里就几件旧家具,墙上光秃秃的,哪有军功章的影子?工作人员有点失望,觉得这线索八成是断了。 他们跟家属交代了几句,准备走人,可就在转身的工夫,老人突然睁开眼,声音虽弱,却清楚地吐出一串数字:“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这番号像雷一样炸在屋里,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串番号太精准了,不是老兵谁能记得这么清楚?工作人员赶紧凑过去,想再问点啥,老人没再说话,只是颤巍巍地抬起手,慢慢解开上衣的扣子。 衣襟一敞开,在场的人都倒抽一口凉气,他的脖颈上,有条27厘米长的疤,蜿蜒得像条老树根,右腹部还有块8厘米长、2厘米宽的伤痕,颜色虽淡了,可那形状分明是战争留下的印子。 没人开口,屋里静得只剩老人粗重的呼吸声,工作人员对视一眼,心里都明白,这不是普通的疤,这是战场上拿命换来的勋章,他们当即决定,得去档案馆查个清楚。 档案馆的卷宗厚得像砖头,工作人员翻了好几天,终于找到宋良友的名字,他是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的战士,1950年跟着部队去了朝鲜,参加过长津湖那样的硬仗。 档案里写得清楚,他立过两次一等功,还有好几次别的功,被志愿军总部封为“战斗英雄”,有一回战斗,他带着战友从悬崖上摸出一条路,硬是帮部队突了围。 另一次,他被炮弹炸得血肉模糊,还死守阵地到最后,这些事迹,每一件都让人心跳加速,可宋良友从没跟人提过半个字,像是把这些荣耀锁进了心底。 1954年,宋良友退了役,回了淮北老家,他没要啥优待,也没想着靠功劳换工作,就去了煤矿,干起了最普通的活儿,门卫、掘井、烧锅炉,啥脏活累活他都干,干得比谁都认真。 同事说他老实,话不多,干活从不偷懒,可没人知道,他胸口那件旧褂子底下,藏着战场的伤疤,1974年,他家失了火,啥家当都没了,包括那些军功章。 他站在烧黑的屋子前,没吭一声,转身又去上班了,直到1984年退休,他还是那个不起眼的老宋,没人猜到他曾是个英雄。 宋良友的日子过得平淡,脑子却一天天迷雾重重,小脑萎缩让他忘了儿女的名字,忘了昨天吃了啥,可那串“27军81师241团3营12连”却像刻在骨头上,怎么也抹不掉。 那天工作人员来,他听见“抗美援朝”几个字,眼里突然有了光,像是回到了70年前的战场,说完番号,他眼角湿了,手指摸着腹上的疤,没再说啥。 工作人员走时,眼眶也红了,他们回去把老人的事迹整理出来,报了上去,宋良友的故事才一点点传开,这事传出去,村里人都惊了。 谁能想到,那个总低着头走路的老头,年轻时在战场上那么硬气?有人翻出老照片,想再找找线索,可宋良友留下的痕迹太少,就像他故意把自己藏起来似的。 他的伤疤和那串番号,成了唯一能证明他过去的证据,工作人员后来常说,那一刻看见老人的疤,像是看见了历史在喘气。 宋良友不爱说话,可他的沉默比啥都重,他没想过让人记住他,可那串番号和身上的伤,却把他和那个年代连得死死的。 宋良友的故事,像块石头扔进湖里,荡了好多圈涟漪,92岁的他,记不清家门朝哪开,却记得为国打仗的日子,他用一辈子告诉大家,英雄不一定得站高台,有的就在巷子口,穿着旧衣裳,低头走路。 他没要过掌声,也没抱怨过啥,就这么把一身的功劳埋了,他那串番号,不是随便几个数字,是他一辈子的根,拴着他对这片土地的念想。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安徽文明网——《淮北市宋良友:深藏战功近70载 脱下戎装当矿工不以功臣自居》
2020年,淮北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举报,称一位90多岁的煤矿退休工人曾是抗美援朝
如梦菲记
2025-04-11 11:39:48
0
阅读:496
风雨故人
致敬英雄!
黄D528
应补发老人工资
朋友来了有好酒
向所有的英雄们致敬!希望国家切切实实保障这些老英雄们晚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