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其他国家都和美国谈判,关税都降了,唯独剩下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这么说吧,越南前几天一脸谄媚的签了"零关税",可美国照样嫌它"买得不够多",逼一个GDP五千亿的国家每年多买上千亿美国货,这不是谈判,是明抢。 这种套路下,妥协换来的从来不是和平,而是更贪婪的勒索。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别人都降关税了我们怎么办",而在于"我们凭什么要被别人的选择绑架"。国际博弈不是小学生排队,非要跟着领头的走。 中国有14亿人的市场、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每年培养800万理工科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些才是我们的主场。 当美国在关税问题上纠缠时,我们早就在做三件事:把外贸朋友圈扩大到东盟、非洲和拉美;用RCEP和"一带一路"构建新贸易网络;通过产业升级把出口商品从衬衫变成光伏板和电动汽车。 2023年,中国对非美市场贸易额占比已超过70%,这就是主场思维的实战成果。 有人总担心"被孤立",但历史证明,市场规律比政治口号更顽强。 当年美国制裁伊朗,印度照样买伊朗石油;如今围堵俄罗斯能源,土耳其转身就成了俄油中转站。 只要中国制造还是性价比之王,就永远会有商人绕开关税壁垒。毕竟资本的本能就是逐利,而不是给华盛顿当警察。 美国连自己边境的芬太尼都管不住,哪来的本事封锁全球供应链? 永远别忘记特朗普对泽连斯基说的话:“你手里没有牌了,赢不了了。” 要知道,乌克兰曾经拥有足以自保的核武器,却轻信承诺自废武功,结果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被肢解的命运。 今天中国如果为了"不被孤立"而放弃产业政策、开放核心领域、接受美债陷阱,明天就会面临比关税更苛刻的要价。 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纳瓦罗早就说过:"中国的妥协只会让我们要得更多。" 其实答案很简单:继续打自己的牌。 美国加关税,我们就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关税;美国搞"小院高墙",我们就把技术合作转向中东和拉美;美国逼盟友选边站,我们就扩大亚投行和金砖国家的朋友圈。 当我们的内需市场占到GDP六成、高科技出口每年增长15%时,美国关税的杀伤力自然就会边际递减。 所谓"孤立",不过是某些人想象中的恐惧。 上世纪日本签了《广场协议》后失去三十年,德国坚持工业立国却成了欧洲经济压舱石。今天的中国,正在走一条比德国更自主、比日本更清醒的路。 当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在东南亚市占率超过50%、国产大飞机拿下千亿订单时,就会明白一个道理: 主场作战的关键,从来不是盯着对手出什么招,而是确保自己始终有牌可打。
如果其他国家都和美国谈判,关税都降了,唯独剩下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这么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4-11 11:11:19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