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金门战役中,我军9000名战士全军覆没,不是牺牲就是被俘,谁知10个月后,一个卫生员却从茫茫大海中游了回来。 1949年10月,福建前线一片忙碌。解放军第十军团的战士们正在紧张地往简陋的木船上搬运物资,这些船只大多是从江河湖泊临时征调来的内河船。 24日的夜晚,潮水开始上涨,第一批登陆部队准备出发。船上挤满了全副武装的战士,医疗队的卫生员们背着沉重的医药箱,穿梭在狭窄的船只之间检查每支部队的应急药品。 这支即将远征金门岛的队伍,由第十军团的第28军第82师第244团、第84师第251团、第29军第85师第253团组成。岸边只有三百多名船工在忙碌着,这些人大多是内河船工,缺乏海上航行的经验。 木船在黑暗中缓缓驶离海岸,海面上波涛起伏。第一批登陆部队的战士们挤在船舱里,有的靠在船舷上默默注视着远方若隐若现的金门岛轮廓。 随着木船逐渐驶向深海,海浪越来越大。这些平底的内河船在海浪中颠簸摇晃,船工们使出全身力气稳住船只的方向。 第一批部队接近金门岛岸边时,意外发生了。海水突然开始退潮,船只纷纷搁浅在沙滩上。平底的内河船一旦搁浅,根本无法推回水中。 岸上的国民党军队发现了这个机会,立即开始猛烈的炮火攻击。登陆的解放军战士们被迫分散在沙滩上,寻找掩体躲避炮火。 与此同时,第二批支援部队正在登船准备出发。医疗队的卫生员们迅速将担架、纱布和药品搬上船。第246团团长张玉秀带领第246、259团的四个连队,准备对第一批登陆部队进行支援。 然而,支援部队在海上遭遇了更大的困难。强劲的海风将船队吹散,原本计划好的编队完全乱了。海浪不断拍打着船身,很多战士开始出现晕船症状。 最终,第二批支援部队中只有十个排左右的兵力成功登陆。这些登陆的战士带着有限的弹药和医疗物资,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试图与在古宁头的第一批部队会合。 岸边的指挥部收到消息,支援部队的船只大部分都偏离了预定航线。海上通讯中断,无法得知其他船只的具体位置。这时候,金门岛上的枪炮声越来越密集。 成功登陆的解放军战士立即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交火。炮火声在黑夜中此起彼伏,照亮了整个海岸线。 医疗队的卫生员在战火中穿梭,将受伤的战士拖到掩体后方进行紧急救治。子弹不断从头顶呼啸而过,炮弹的碎片落在周围的沙地上。 国民党军队在胡琏将军的指挥下,从各个方向对登陆部队发起猛烈进攻。蒋经国亲自来到前线督战,调动了大量兵力围剿这支登陆的解放军。 登陆部队的弹药储备开始逐渐耗尽,补给线又被完全切断。医疗队的绷带和药品也所剩无几,只能用衣服撕成布条为伤员包扎。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第二批支援部队中的幸存者终于在黎明时分与古宁头的部队会合。然而,他们带来的补给远远不够支撑整个战斗。 解放军战士被迫退守到双乳山区域,在那里构筑了临时防线。每个掩体里的战士都在节省着最后的弹药,医疗人员用最后的药品救治重伤员。 第246团团长张玉秀身负重伤,仍在组织部队抵抗。敌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战士们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到了10月28日下午,部队的弹药已经完全耗尽。张玉秀团长看到无法突围,选择了壮烈牺牲。 医疗队的卫生员们在战场上依然坚守岗位,用尽最后一块纱布。在一次剧烈的炮击中,医疗队也遭到了重创,人员严重伤亡。 幸存的战士和医务人员被分散到不同区域,有的被俘虏,有的在混乱中失散。一些卫生员借着夜色的掩护,试图游泳突围。 这场战斗从24日持续到28日,解放军近万名指战员几乎全部伤亡。 大陆沿岸的解放军战士只能望着金门岛的方向,听着远处断断续续的枪声。他们举枪向天鸣响,表达对战友的悼念。 这次战役中,解放军的损失极其惨重。除了阵亡的将士,被俘的战士也无法返回大陆,其中就包括许多医疗队的人员。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一名卫生员在混乱中被冲散,迫不得已游向茫茫大海。 这位卫生员在海上漂流了整整278天,创造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生存奇迹。在茫茫大海上,他依靠着医疗知识和顽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 利用随身携带的医药包里的药品,他处理了身上的伤口,避免了感染。海水中漂浮的木板成了他的救命工具,帮助他在海上保持体力。 在漫长的漂流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危险。海浪时常打翻他赖以生存的木板,暴露在海水中的皮肤开始溃烂。 他用医疗知识判断可以食用的海洋生物,避免了误食有毒的鱼类。白天他要躲避烈日的暴晒,夜晚则要对抗刺骨的寒冷。 漂流的第100天时,他已经漂到了一片陌生的海域。期间曾多次看到远处的船只,但都没能被发现。 靠着对人体承受极限的了解,他在体力耗尽时就躺在木板上休息,保存最后的体力。每当风向有利时,他就撕下衣服当作帆,借助风力前进。 终于在第278天,他被一艘渔船发现,获救后被送回了大陆。他的归来为金门战役的历史增添了一个特殊的注脚。
1960年8月,伟人和越南主席胡志明在北戴河海滨度假时进行交流。当时,中国在联
【2评论】【6点赞】